〔5〕率爾:急劇貌。
〔6〕千乘之國:古代按土地出兵車,能出一千輛兵車的是一個擁有一百平方公裏麵積的諸侯之國。
〔7〕攝:逼迫。
〔8〕師旅:古代軍隊的組織單位,兩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此處指戰爭。
〔9〕因:猶繼。饑饉:災荒。《爾雅·釋天》: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10〕為:治理。
〔11〕比:近。
〔12〕方:指義。
〔13〕夫子: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哂(shěn,審):微笑。
〔14〕求,爾何如,與下文“赤,爾何如”,“點,爾何如”,皆孔子之問,略去“子曰”二字。
〔15〕方六七十:指六七十平方公裏的小國。
〔16〕如:或。
〔17〕足民:使民衣食富足。
〔18〕如其兩句:意思說,至於興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所能,須待其他君子。這是自謙的話。
〔19〕宗廟之事:指祭祀之事。宗廟:君主祭祀祖先的地方。
〔20〕如:或。會同:諸侯會盟之事。
〔21〕端:玄端,一種禮服。章甫:一種禮帽。此言自己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22〕相:祭祀、會同時讚禮、司儀的職位,有不同的等級。稱“願為小相”,表示謙遜。
〔23〕鼓瑟三句:記述曾晳在孔子詢問及作答時的動作。鼓:作動詞用,猶彈。希:“稀”之本字。曾晳正在鼓瑟,及被孔子一問,注意力分散,故瑟聲逐漸稀疏了;一說,鼓瑟已近尾聲,故樂音悉數。鏗(kēng,坑)爾:放瑟聲;一說,指曲終的餘音。作:起。
〔24〕撰:述。這句大意是,我的誌向和他們三位所講的不一樣。
〔25〕何傷:有什麼妨害。
〔26〕莫:同暮。暮春:夏曆三月。
〔27〕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
〔28〕沂(yí,移):水名,在今山東省曲阜縣南。
〔29〕風:作動詞用,迎風乘涼。舞雩(yú,魚):魯國祭天求雨的場所。
〔30〕與:讚同。
〔31〕後:最後出。
〔32〕唯求句,與下文“唯赤”句同為孔子先從反麵發問之詞,然後加以說明。邦:國。與:同歟。這句說,難道冉求所說的就不是邦國之事了嗎?
〔33〕赤也句,指上文公西華自稱“願為小相”的話,意為公西華隻能做小相,那誰能做大相呢?
這是一篇記言散文,記錄了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內容豐富,反映了四人不同的性格,子路的率真、大膽、自信、無所顧忌躍然紙上,人物形象鮮活,可愛。子路講的是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第一要務是求生存,在大國之間要立足,就要強化軍事,強大國防。冉有的謙虛退讓講的是六七十或者五六十平方公裏的小國,要首先解決溫飽,至於禮樂教化,需待來人。公西華講的是如果做事,要先從小相做起,紮紮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不急功近利,不貪大求全。曾晳講的是有興致的事情,是餘閑能與幾個弟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們各有側重,互不重複,前提不同,方法各異。孔子對弟子的反應既能體現孔子對弟子的了解,也可看出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和關愛。對子路的哂,既有對子路的率真的喜愛,又有對他不為國以禮的不悅;對冉有比較滿意,怎見得“六七十”或“五六十”就不是國家?反問表明認可;他說如果公西赤隻能做小相,那誰能做大相呢?可見對公西赤很有信心,同時對公西赤的謙虛有些想法;讚同曾晳,“詠而歸”是注重教化,同時曾晳的“後”出反映了曾晳的留心請教和富於心計,寥寥數語,就能清晰地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章 李斯列傳本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