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司馬遷(3 / 3)

〔37〕黥:同“剠”,古代肉刑的一種,即墨刑,以刀刺人麵額然後用墨涅之。城旦:秦漢時刑名,判處四年築城勞役。

〔38〕可:同意,批準。

〔39〕巡狩:巡視。

〔40〕攘:排除,平定。

〔41〕守:郡守,一郡的行政長官。

〔42〕尚:匹配,後專指娶帝王之女。

〔43〕壽:敬酒祝賀。

〔44〕喟然:長歎的樣子。

〔45〕駑下:才能低下。

〔46〕擢:提拔。

〔47〕稅駕:猶言解駕,停車,指休息或歸宿。

〔48〕行:暫時代管。

〔49〕其年七月:因當時以十月為歲首,所以才十月在前,七月在後。

〔50〕真太子:正式確立的太子。

〔51〕轀輬車:古代一種既能保溫又能通風涼爽的臥車。

〔52〕璽書:蓋過皇帝印璽的文書。

〔53〕捐命:舍棄生命,臨終。

〔54〕臣人:駕馭群臣。

〔55〕譾(jiǎn):淺陋。

〔56〕殆:近,差不多。傾危:倒覆,即被殺。

〔57〕社稷:土神和穀神,代指國家。血食:古代殺牲畜取血,用以祭祀,古稱祭祀為血食。

〔58〕鄉曲:猶言鄉下,以其偏處一隅,故稱。後引申為鄉裏。

〔59〕大行:一去不返。臣下因諱言皇帝死亡,故以大行來作比喻。

〔60〕幹:求,麻煩。

〔61〕間:空隙,指時間,機會。極言時間之緊迫。

〔62〕贏:攜帶,背負。

〔63〕然:同意,讚成。

〔64〕嗣:繼承人。

〔65〕君侯:古時稱列侯為君侯。

〔66〕孰與:與……比,哪一個……;哪裏比得上。

〔67〕內官:宦官。廝役:奴仆。

〔68〕刀筆之文:指刑法文書。

〔69〕信人:待人以誠。奮士:善於激勵部下,使之為自己效忠。

〔70〕法事:有關法律之事。

〔71〕篤厚:老實厚道。

〔72〕辯:通“辨”。能明辨是非,即聰明之意。詘:言語遲鈍。

〔73〕反位:猶言回到本來的職位上。反,通“返”。

〔74〕庶幾:相近,差不多。此處是苟且從事之意。

〔75〕遷徙:遷移。引申為善變。

〔76〕就變:服從於變化。從時:順應潮流。

〔77〕得誌:揣測出其心思。

〔78〕水搖動:指春天冰雪消融。萬物作:指萬物生長。

〔79〕晉易太子:春秋時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迫使太子申生自殺,改立驪姬子奚齊為太子,導致晉國長期混亂。詳見《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

〔80〕齊桓兄弟爭位:春秋時齊桓公和他的哥哥公子糾爭位,桓公掌權後,迫使魯國殺死公子糾。詳見《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81〕紂殺親戚:指商紂殺死其叔父比幹。見《史記》卷三《殷本紀》。

〔82〕喬、鬆:指王子喬、赤鬆子。二人都是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83〕孔、墨:指孔丘、墨翟。

〔84〕太息:歎息。

〔85〕以:通“已”。

〔86〕托命:托身。

〔87〕朕:古人的自稱,從秦始皇起,專門用作皇帝自稱。

〔88〕禱祠:祈禱祭祠。

〔89〕將師:率領軍隊。將,用如動詞。屯邊:在邊境上駐守。

〔90〕怨望:怨恨不滿。

〔91〕裨將:副將,偏將。

〔92〕暮:晚。

〔93〕趣:催促。

〔94〕侍中:指在宮中服侍皇帝。用事:掌握大權。

〔95〕燕居:閑居。燕,通“宴”。

〔96〕騁:奔馳。六驥:六匹駿馬。此處指六匹駿馬所駕的車子。決隙:縫隙。

〔97〕臨:統治。

〔98〕悉:全部,盡。與下句的“窮”同一意思。

〔99〕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住處,這裏代指國家。

〔100〕斧鉞:本指兩種兵器,此處泛指刑罰、殺戮。

〔101〕少:通“稍”,稍稍。

〔102〕戰戰栗栗:驚慌恐懼的樣子。栗,同“慄”。

〔103〕相坐:連帶治罪。

〔104〕收族:滿門抄斬。族,滅族。

〔105〕陰德:暗中施德於人。

〔106〕鞠治:審理法辦。鞠,同“鞫”,審訊犯人。

〔107〕僇:通“戮”,殺。

〔108〕矺:古代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意同“磔”。

〔109〕縣官:指皇帝。

〔110〕稅民:向百姓征稅。

〔111〕成積:成堆。

〔112〕毀惡:說人的壞話。

〔113〕富於春秋:意指年紀還輕。春秋,代指年齡。

〔114〕譴舉:譴責和薦舉,實即指懲罰和獎勵。

〔115〕拱:拱手,謂閑適,無所事事。

〔116〕揆:研究,參議。

〔117〕繇:通“徭”。徭役,此處指服徭役的民工。

〔118〕燕樂:在寢室安居。

〔119〕少:輕視,看不起。

〔120〕固:鄙陋。

〔121〕殆:危險。

〔122〕傍縣:旁縣,鄰縣。

〔123〕審:真實情況。

〔124〕案:審訊法辦。

〔125〕甘泉:漢宮名。

〔126〕觳抵:同“角抵”,角力。優俳:古代的雜戲表演。

〔127〕疑:通“擬”,比,即勢力接近,不相上下。

〔128〕擅:專任,獨攬。

〔129〕期年:一周年。

〔130〕弑(shì,式):下殺上,古代謂之弑。

〔131〕圖:指提前防備,設法對付。

〔132〕絕:隔絕。

〔133〕屬:托付。這裏有依靠的意思。

〔134〕列勢:地位,權勢。

〔135〕屬郎中令:交給郎中令趙高查辦。

〔136〕拘執束縛:被捕後套上刑具。

〔137〕囹圄:監獄。

〔138〕日者:指不久以前。

〔139〕不吾聽:即“不聽吾”。

〔140〕行逆:倒行逆施。昆弟:兄弟。

〔141〕咎:禍患。

〔142〕寤:通“悟”,覺悟,醒悟。

〔143〕榜掠:嚴刑拷打。

〔144〕誣服:冤屈地招供服罪。

〔145〕逮:及,正趕上。

〔146〕行:派遣,派出。

〔147〕官:用如動詞,授官給……人。

〔148〕貉:通“貊”。

〔149〕克畫:指尺度和衡器上刻下的標誌。克,通“刻”。

〔150〕平:統一。斛(hú,胡):量器,一斛為十鬥。文章:即文字。

〔151〕更:更替,輪流。

〔152〕辭服:招供認罪。

〔153〕微:沒有。

〔154〕幾:近,差不多。

〔155〕五刑:古代的五種輕重不等的刑罰,對其內容曆代說法不一。

〔156〕中子:次子。

〔157〕惑:受蠱惑而迷亂。

〔158〕齋戒不明:指在齋戒時不夠虔誠。

〔159〕弋獵:射獵。

〔160〕劾:彈劾。賊殺:殺害。

〔161〕不辜人:無罪之人。

〔162〕不享:不享用祭祀品,即不接受祭祀。

〔163〕禳:祈禱以消除災禍。

〔164〕鄉:通“向”。

〔165〕劫:強迫。

〔166〕《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謂“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

〔167〕請病:詢問病情。

〔168〕不適(dí,敵):不加抵抗。適,通“敵”。

〔169〕自係其頸以組:這是古代君主投降的禮節。組,絲帶。

〔170〕《六藝》:即“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歸:旨歸,要旨。

〔171〕廢適立庶:廢掉嫡長子而立庶出之子。適,通“嫡”,指扶蘇。庶,指胡亥。

〔172〕周、召: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

本文名義上是“李斯列傳”,實際上是李斯、趙高合傳。文章以沙丘變故為轉折點。變故前主要寫李斯;變故後寫李斯、趙高、胡亥、子嬰四人。沙丘變故前李斯輔佐秦王嬴政消滅六國,結束分裂,統一天下,使秦王稱帝。同時,廢分封,定郡縣,明法度,定律令,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也寫了他焚書,廢除諸子百家思想,把這些視為異端邪說,視為天下混亂的根源。以法家思想作為統一的指導思想,鉗民之口,實際是搞愚民政策。沙丘變故後,李斯為了固守既得利益,不惜違背信義,廢嫡立庶,順同趙高,成了趙高謀逆篡國的幫凶,由當初大秦國的開國大臣,蛻變為誤國喪邦之元凶。在各路諸侯並起關東,倒戈易幟之際,又想起諫君,在趙高的離間之下,誤國害己。司馬遷評價人物,由於有大量翔實的史料,公允恰切。沙丘變故時,趙李謀逆得逞,一個關鍵細節,即是上卿蒙毅在秦始皇病重時,被派去禱祠諸神,秦始皇去世時,蒙毅不在沙丘,秦始皇給公子扶蘇的信,封而不發,被趙高篡改。(見《蒙恬傳》)

§§第三章 張都監血濺鴛鴦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