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拿來一份複印件,讓我寫一個前言或說明。我從封套中抽出來一看,原來是一份日本人印的、翻譯成白話的《聖諭廣訓》,而且附有“上諭文言原文”。我一看不由地想笑出來,哪裏弄到的這老掉牙的玩藝兒,介紹解說是什麼意思呢?難道要印出來讓老百姓再來聽宣講上諭嗎?不過作為古董觀賞一下也是十分有趣的。其實說古也不算太古,不要說比不上恐龍蛋,比之秦磚漢瓦,也還是子子孫孫離開塔拉孫子輩也夠不上呢!由頒上諭的雍正,往前數到所謂“聖祖仁皇帝”,即康熙六十年前,也不過一六六二年,距離也隻三百三十五年,還不到五千年文明史的十分之一,真是“短來兮”,嘸啥希奇!不過現在年輕朋友看來已莫明其妙了。而比我大三四十歲的人(在下生於一九二四),或更大些的人,他們小時候,都背誦過這玩藝。何以為證?抄一段一九八七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所刊一九七○年去世的杭州人鍾毓龍老先生《科場回憶錄》中的話,所記考童生後麵說:兩文一詩完畢之後,尚有二事。一曰恭默《聖諭廣訓》。《廣訓》之綱凡十六條:一曰“敦孝弟以重人倫”,二曰“篤宗族以昭雍睦”,三曰“和鄉黨以息爭訟”,四曰“重農桑以足衣食”,五曰“尚節儉以惜財用”,六曰“隆學校以端士習”,七曰“黜異端以崇正學”,八曰“講法律以儆愚頑”,九曰“明禮讓以厚風俗”,十曰“務本業以定民誌”,十一曰“訓子弟以禁非為”,十二曰“息誣告以全善良”,十三曰“誡逃匿以免株連”,十四曰“完錢糧以省催科”,十五曰“聯保甲以弭盜賊”,十六曰“解仇忿以重身命”。
此十六條,為康熙帝所定,演而為十六篇,篇約千餘言。
定製,此十六篇之文字,考生均須熟讀。故詩題之後即有《聖諭廣訓》題,例為自“某某”二字至“某某”二字。蓋任取十六篇中之一處,約二三十字,令考生默寫,以驗其平日是否熟讀也。當其初行時,想必人人熟讀。然至餘考時,則何嚐熟讀,並其書亦不之知。臨考時,購取印成之黃紙小冊,攜以入場,查檢而抄之耳。此種具文公開之作弊,極為可笑。從此可知專製者,挾其雷霆萬鈞之力,強迫人民同一種不願習之事,其結果必至於此,無足怪也。惟默寫不得有脫誤,違者貼出。但聞脫誤亦不妨,不可添改,但求字數之不差耳。鍾著對《聖諭廣訓》的來源,內容等說的很清楚。所引《聖訓》條目,除二條“穆”、“睦”、十六條“仇”、“讎”等通假字稍有差異外,其他完全一樣。
鍾毓龍,字鬱雲,號庸翁,又號甦翁,浙江杭州人。生於一八八○年,逝於一九七○,享壽九十歲。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舉人,辛亥後曾長期擔任杭州各中學、師範教員、校長,解放後曾任杭州政協副主席,著有浙江、杭州曆史地理書多種。我國雖自唐以來,以開科取士為國家遴舉人才,自元之後,以八股文開科取士。明、清兩代五百餘年,科舉製代,沿習相因,聯綿不斷。如此漫長、重要之曆史製度,除《明史》、《清史稿》之《選舉誌》外,獨少記載史實,研究得失之專書,不能不說是十分遺憾的事。清末廢科舉,辛亥革命又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大小當官、教書的都還是清代科舉出身的進士、舉人,有的又到外國去留了學,得了學位。可是很奇怪,沒有一個人想到寫一本介紹科舉曆史、詳細情況的書,更沒有一個人肯用新的觀點去回顧一下、研究一下科舉製度的得失。直到解放後五十年代才有了這方麵的著作。一本是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科舉最後一科)探花商衍鎏的《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一本就是這本《科場回憶錄》。這本書雖是一九八七年出版的,但是寫時卻是作者七十二歲時,即一九五一年夏天,前麵有序說:科場定有條例,各省遵行,而應試情形,自來文人無詳記之者……今距科舉之廢已數十年,雖談曆史者,猶知在昔有以科舉取士之事,而無應試時之情形,則事在五十以下者,殆無人能知其詳矣……餘僅忝乙科,未至禮部,會試、殿試時情形餘不知。若小試,若歲科試,若鄉試,皆親曆其境……輒就所親曆而猶能記憶者,信筆記之……苟有好古之士,欲追求往跡者……亦足以資談助也。鍾氏此稿先為北京文史資料處收錄,未出版,十二年,作者八十四時,又有所修改增補。老輩學人寫作認真,雖自謙是本“信筆記之”的書,卻是一冊十分翔實扼要的科舉小史。其記《聖諭廣訓》,就十分清楚具體。隻所說“演而為十六篇,篇約千餘言”句,就手邊複印資料核對,字數不對。手邊《聖諭廣訓》十六篇,篇後都注明字數,最多者隻六百四十餘字,字少者隻五百九十餘字。十六條解說詞隻一萬字。十六條後注明:“共一萬言。”十分清楚,與老先生回憶文稍差誤,不過亦很不容易了。回憶文中把十六條《聖諭廣訓》的題目記得那樣清楚,不知寫時是據資料摘引的,還是憑記憶來寫的。不過老一輩讀書人,幼年讀書全靠背誦,所謂讀過的書,都是背得滾瓜爛熟的,因而小時候記憶力都受過長期嚴格的訓練,現在人是很難想象的了。
鍾文中說:此十六條,為清康熙帝所定,演而為十六篇。這就是雍正二年二月《聖諭廣訓序》中說的:我聖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德洋恩普,仁育萬物,義正萬民。六十年來,宵衣旰食,隻期薄海內外,興仁講讓,革薄從忠,共成親遜之風,永享升平之治。故特頒上諭十六條,曉諭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自綱常名教之際,以至於耕桑作息之間,本末精粗,公私巨細,凡民情之所習,皆睿慮之所周。視爾編氓,誠如赤子。聖有謨訓,明征定保,萬世守之,莫能易也。朕纘承大統,臨禦兆人,以聖祖之心為心,以聖祖之政為政。夙夜黽勉,率由舊章。惟恐小民遵信奉行,久而或怠,用申誥誡,以示提撕。謹將上諭十六條,尋繹其義,推衍其文,共得萬言,名曰《聖諭廣訓》……序言把《聖諭廣訓》的頒布流傳說的十分清楚,但時至今日,年代久遠,為了說清楚這份文獻,必須說清楚他產生的曆史背景,首先必須把頒布這十六條的康熙說一說:
康熙,名玄燁。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春出生,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歲末去世,活了六十九歲。他是順治的第三個兒子。清初滿族對天花十分害怕,順治因天花去世,康熙時年八歲,已出過天花,有了免疫力,可以活的長久,便繼承了帝位。由八歲到十四歲,是康熙幼年,由攝政顧命大臣鼇拜等人掌權時期。十四歲親政後,首先是精心懲治了鼇拜的專橫集團。鼇拜等人鏟除後,不久,遠在雲南的吳三桂與廣東、福建的耿精忠、尚可喜等藩王,因康熙有意削除其兵權,起而造反。康熙派兵平定西南,取得勝利。同時東南海上,派兵平定鄭成功力量,建立台灣一府三縣的建製。東北對付俄羅斯的侵略,取得軍事勝利,締約和解。至康熙二十四五年時,這些重大事件都完成,更講求經濟文事,安定百姓,治理黃河,嚴格吏治,出版書籍,講求曆法,倡導宗教,巡視山川……總之,康熙是個文治、武功了不起的皇帝,不但能使他在位的時候,百姓安定繁榮,也奠定了他以後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百年以上的繁榮穩定,國泰民安。這是十分不易的。早在康熙九年,即在他親政的第三年,於鏟除了鼇拜的專橫集團之後,恢複內閣製度、恢複翰林院建製,這時頒布了這十六條《聖諭》。《清史稿·聖祖本紀》九年(一六七○年)記雲:冬十月庚巳,頒《聖諭》十六條。而《東華錄》八年十一月記雲:太和殿、乾清宮告成。禦殿行慶賀禮,上由武英殿移居乾清宮,頒詔天下恩款十五條。這十五條與《聖諭》十六條,可能是一回事,又在九年補充,以上諭形式頒發的。《東華錄》九年所記甚簡,未錄頒發《聖諭廣訓》事(自然《聖諭廣訓》這個名稱當時還沒有)。
這《聖諭》十六條,每條隻有七字,十分簡潔。意在勸善,卻非空話。每條都有實在內容,都是當時社會極為重要的問題。而且次序排列,都十分研究。下此《聖諭》時,正是玄燁十六七歲,在位八九年。當時雖做皇上,但有輔政大臣,另有太皇太後即順治母親、康熙祖母照顧,教育十分認真,有皇帝師傅天天教讀,這時已全部接受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正是英姿煥發的時候。太皇太後活了七十五歲,直到康熙二十六年才去世。康熙自己的生母佟佳氏,封孝康章皇後,康熙二年就死了,隻活了二十四歲。而順治另一妃子,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即位,卻尊為皇太後。開始陪侍太皇太後,後來她對康熙幫助甚大,活的歲數也大。康熙五十六年才去世,活了七十七歲。這年康熙也已六十四歲了。所頒這十六條內容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