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召開了一次規模盛大的國際漢學會。會議全名為“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會議”。因為這次盛會在本世紀九十年代召開,其回顧自然是在此以前的幾十年,而其前瞻呢?恐怕就不僅限於本世紀最後幾年,必然要延展到下一個世紀。因而本文命題為“跨世紀的國際漢學會議”,題目很大,不過這裏隻想作一個簡單概括的介紹。
“漢學”這一概念,在國際上目前包括中國哲學、史學、文學、語言等方麵。這次新加坡國大召開的國際漢學會議,還包括“華文教育”,麵是很廣的。如細分,那各種專門學科,自然就更多了。
沒有特定專題,這樣綜合性的國際漢學會議,過去也曾舉行過。一九七二年五月曾開過“第一屆紐西蘭國際漢學會議”。這次會議中國大陸沒有人參加,想來在國際上影響也不大。新加坡國大這次的國際漢學會議特別邀請大陸三十多位代表參加,可以說是空前的國際漢學會議。所以,像這樣大規模的國際漢學會議,如果沒有中國大陸代表參加,那終究是遺憾的。
大會三百多位正式代表,來自亞、美、歐、澳幾大洲四十四個城市,自然是亞洲地區的代表最多,除東道主占絕大多數外,邀請中國大陸的三十多名學者。另外台北、香港的代表也相當多。其他遠道的客人,歐洲柏林,澳洲堪培拉、悉尼,美洲西雅圖、夏威夷等地代表,也都不遠萬裏,參與盛會。
大會共提交論文一百四十多篇,大分類包括文、史、哲、語言及綜合介紹所在地區的漢學發展情況。如從論文的具體內容來看,那占有的學術領域麵是非常廣的,可以說是洋洋大觀。在哲學方麵,有先秦孔子思想、宋明理學、新儒學、道教等多種方麵研究的論文。在文學方麵,從時間上講,先秦、兩漢、六朝、唐以後直到近、現代,從體裁上講,散文、小品、小說、戲劇、詩、曲以及俗文學。史學方麵的論文涉及領域也很廣泛,由史前考古學到斷代周秦、兩漢、隋唐、宋元明等時代,各種問題都有專文論述。在語言方麵,有傳統的音韻學、校讎學、文字學外,尚有現代的修辭學、語言比較學等等。對海外華人社會說來,還有更重要的雙語製度下的華文華語教育問題,這方麵的論文也很多。
中國大陸的學者所提交的論文,大多概括地介紹了四十年來某一學術領域的研究概況,如唐詩、唐代文學、古典散文、考古、古文字、文學理論、古代文論等等。這些概括介紹的論文,都總結了中國大陸這些學術的發展道路和研究情況。這些論文對大陸以外的學者無疑說是非常有用的。因為說來說去,“國際漢學”還總是以中國大陸的傳統文化為根本的。了解大陸研究情況,對海外學者那是十分重要的。
大陸以外學者也有不少篇概述性的論文,如近四十年台灣元史研究、台灣中國古典文學理論研究、香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國傳統小說研究在美國、漢學研究在澳洲、新馬華文文學研究七十年、漢學研究在法國等。這些論文,也使大陸學者眼界大開,了解到海外近幾十年中研究中國學問的情況。如仔細地閱讀這些論文,或者會忽然領悟到,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中,縱然是古老的“‘五經’‘四書’、孔孟李杜”,也早非中國所“特有”,而是西方國際漢學研究的課題,並不斷發展的研究內容了。早期的國際漢學研究大本營在法國、在歐洲,主要是古典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漢學的研究中心由法國轉往美國,由於各種優越條件,近幾十年中發展十分迅速,研究範圍,也由古典轉向近現代,研究內容大為延展、廣泛,遠非本世紀前期伯希和、高本漢等西方漢學家時代可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