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耳解剖學(一)(2 / 3)

鼓室內側壁:鼓室內側壁即內耳的外側壁,又稱迷路襞。其表麵凹凸不平,在中部偏下呈近似圓形丘狀膨隆,成為鼓係由耳蝸基底轉的起始部向外隆起所形成,其表麵有一縱向溝槽,其中有鼓室神經通過。

鼓岬後上方有一凹陷,稱為前庭窗龕。龕底有一近似橢圓形的窗孔向內通內耳的前庭,稱為前庭窗或卵圓窗為鐙骨底及其環韌帶所封閉。

鼓岬後下方也有一向內凹陷,稱為蝸窗小窩或圓窗窩、圓窗龕,以後一名稱常用,其底部為一通向耳蝸鼓階起始部的類圓形窗孔即為蝸窗,習稱圓窗。圓窗由一表麵覆蓋有黏膜的膜狀纖維結構所封閉,該膜稱為圓窗膜,也有人稱之為“第二鼓膜”。由於圓窗本身的位置和角度,以及圓窗龕前上緣的遮蓋,經外耳道很難見到圓窗膜。

自錐隆起至鼓岬,並與鐙骨肌腱平行的微細骨脊稱為岬小橋,其下有一自圓窗龕上緣後份向後延長的細條狀骨脊,稱為岬下腳,與岬小橋大致平行。它們之間有一凹陷向後延伸至鼓室,稱為鼓室竇。鼓室竇的形態、大小隨顳骨氣化的程度而異。

鼓岬的前上方為匙突,鼓膜張肌在此穿處骨管成為肌腱。

前庭窗龕上方有一管狀隆突,呈水平略向後下走行,為麵神經管凸。是麵神經管隆起所形成,管內有麵神經水平段。麵神經管凸的後上方為外半規管隆凸,為外半規管隆起所形成,與麵神經水平段之間的距離為0.5~1.5厘米,是尋找麵神經的重要標誌之一。

鼓室上壁:鼓室上壁稱為鼓室天蓋,是一層厚3~4厘米的薄骨板,借此骨板與顱中窩相隔。鼓室天蓋上有岩鱗裂。正常情況下,天蓋位於眶下緣與外耳道上緣連線之上5~10厘米,在X線側位像上其位置在錐體之前並互相重疊,而且稍低於弓狀隆凸,因此時若發現弓狀隆凸低位,則說明天蓋低位,手術時應加以注意,避免損傷顱中窩結構。

鼓室下壁:鼓室下壁又稱頸靜脈壁,是一狹窄的薄骨板,以此將鼓室與頸靜脈球分隔開。下壁表麵不規則有許多氣房,在靠近後份有一明顯的突起,稱為莖突隆凸,與莖突根部相對應。下壁的下麵為頸靜脈窩,容納頸靜脈球,其前方為頸動脈管,有頸內動脈通過。下壁尚有一孔,有舌咽神經的鼓室支通過。

鼓室後壁:鼓室後壁也可稱為乳突壁,上寬下窄,凹凸不平,在內側有麵神經垂直段通過。後壁上部與上壁交界處有一大而不規則的孔道,稱為鼓竇人口,鼓室經此與鼓竇及乳突氣房相通。鼓竇人口的內側為外半規管隆凸。鼓竇人口底部稍凹陷,為砧骨窩,砧骨短突砧骨後韌帶附著於此。砧骨窩以下的後壁形態複雜。有三個骨性隆起即是錐隆起、鼓索隆起和莖突隆起;五條骨脊即是鼓索脊、莖突脊、錐脊、岬下橋和岬下腳;四個隱窩即是鼓室竇、麵神經隱窩、外側鼓室竇及後鼓室竇。鼓室竇及後鼓室竇位於麵神經內側麵,麵神經隱窩及外側鼓室竇位於麵神經管外側。

鼓室前壁:鼓室前壁亦稱為頸動脈壁,上寬下窄。上部有鼓膜張肌半管及位於其內的鼓膜張肌;其下為咽鼓管的鼓室口,鼓室經此與鼻咽相通,兩管之間隔以薄骨片,此骨片向後外延伸形成匙突。咽鼓管鼓室口之下的骨壁膨隆,為頸內動脈管隆起所致,此骨壁很薄,將鼓室腔與頸內動脈隔開,骨壁表麵有鼓室小氣房,並有許多細小穿孔,頸鼓神經和血管經此穿過進入鼓室加人鼓室叢。

(三)鼓室內容物

鼓室內容物包括聽骨、初帶和肌肉,現分述如下:

1.聽骨:聽骨是人體中最小的一組小骨,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這三塊聽骨互相以關節連接成鏈狀稱為聽骨鏈,聽骨鏈位於鼓膜和前庭窗之間,通過其杠杆作用將鼓膜振動的能量傳遞到內耳。

錘骨:形如棒錘,位於聽骨鏈最外側並與鼓膜相連,是三塊聽骨中最大的。它長約80101,可分為頭、頸、柄三部分,並有3個突起。錘骨上端膨大部分為錘骨頭,位於上鼓室,其後內側有一長馬鞍形關節麵,與砧骨體前麵的鞍狀關節麵形成關節。錘骨頭下方稍細為錘骨頸,錘骨頸下細扁狀部分為捶骨柄,其方向為自錘骨頸向後下方稍偏內,與錘骨頭形成130度角。錘骨柄自上而下漸變細,遊離端略呈匙狀並微向外彎曲,整個錘骨柄被裹夾於鼓膜黏膜層與纖維層之間。柄的上部有一向外側的突起,稱為錘骨短突,將該處的鼓膜向外頂起。柄上部內側麵也有一小突起,鼓膜張肌腱附於此處。錘骨頸前麵有一向前的突起,為錘骨前突,錘前韌帶附著於此處。

砧骨:形狀如雙尖牙,位於錘骨和鐙骨之間,分為砧骨體和長突(腳)短突(腳)三部分。砧骨體位於上鼓室,其前麵為鞍形關節麵,與錘骨頭形成錘砧關節。砧骨短突為自砧骨體向後伸展的粗短錐形突起,長約50厘米,其尖端借韌帶附著於鼓竇人口底的砧骨窩內。砧骨長突自砧骨體伸向後內下,與錘骨柄基本平行,長約70厘米,其末端稍向內彎並略膨大稱為豆狀突,與鐙骨頭相連形成砧鐙關節。

鐙骨:形如馬鐙,位於聽骨鏈的最內端,並且是聽骨中最小者。它可分為頭、頸、前腳、後腳和足板。鐙骨頭的大小和形狀變異很大,其頂為一凹陷關節麵,與鐙骨豆狀突形成砧鐙關節。鐙骨頸很短,為鐙骨頭之下稍縮小的部分,其下為鐙骨腳的起始處。鐙骨腳自頸部向前後分開形成前、後腳,腳的外麵弧形隆起,內麵凹陷呈槽狀,前腳比後腳略細且稍短而直,後腳相對稍長而彎曲。鐙骨足板的大小和形狀與前庭窗相當,其形狀有很大變異,一般將其描述為卵圓形、橢圓形或豌豆形。鐙骨足板的形狀大致為上緣弧形隆起,下緣近於平直,前端及後端近似於圓形,但前端稍尖。足板中間薄、周邊稍厚,其鼓室麵凹陷,前庭麵稍凸。鐙骨前腳和後腳分別連於足板的前端和後端處,其附著處稍偏向足板下緣。不同個體鐙骨的形狀和大小可有很大差異。

聽骨韌帶:聽骨韌帶包括錘上韌帶、錘前韌帶、錘外側韌帶、砧後韌帶砧上韌帶和鐙骨底環韌帶。

鐙骨底環韌帶:為環繞鐙骨底板邊緣的彈性纖維環,鐙骨底板借此韌帶與前庭窗緣相連接。

鼓室肌肉包括鼓膜張肌和鐙骨肌,是人體中最小的兩塊橫紋肌。

鼓膜張肌:起自咽鼓管軟骨部及其臨近的蝶骨大翼,附著於錘骨柄與錘骨頸交界處的內側麵。支配它的神經為三叉神經下頌支的鼓膜張肌神經。鼓膜張肌收縮時將錘骨柄向內牽拉,使鼓膜緊張度增加。

鐙骨肌:起自鼓室後壁的錐隆起中,止於鐙骨頸後側的鐙骨肌突上。支配它的神經為麵神經的鐙骨支。該肌收縮時將鐙骨頭向後牽拉,使鐙骨底板以後緣為支點向後外離開前庭窗。

(四)鼓室黏膜、黏膜皺襞、間隔和間隙

鼓室黏膜鼓室內所有壁加上聽小骨以及肌腱、韌帶和神經表麵都有黏膜覆蓋。前與咽鼓管黏膜相連,後與鼓竇和乳突氣房黏膜相延續。一般認為鼓室前部、下鼓室、鼓岬前部為假複層柱狀纖毛上皮,鼓膜內麵、鼓岬後部、聽骨、上鼓室等處為無纖毛的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或低柱狀纖毛上皮,上皮基膜下的結締組織中有神經纖維、血管和淋巴管樣結構。

黏膜皺襞:鼓室黏膜除覆蓋鼓室周壁外,還包繞鼓室內的所有結構而形成許多皺襞。

錘骨皺襞:又可分為:錘骨柄皺襞;鼓膜張肌皺襞;錘前皺襞;錘後皺襞;捶外側皺襞;錘上皺襞;聽骨間皺襞。

錘骨柄皺襞:在錘骨柄上2/3和鼓膜纖維層之間。

鼓膜張肌皺襞:在鼓膜張肌半管和錘前韌帶之間,其後緣附著於鼓膜張肌腱。

錘前皺襞:自錘骨前突,在錘前韌帶的外側,止於鼓室前壁。

錘後皺襞:自鼓後棘後麵的鼓室後結節,向前呈扇形附著於錘骨柄上1/3的後內側麵。錘外側皺襞:自錘骨頭與頸部交界處,向外上呈放射狀止於鼓切跡骨緣。錘上皺襞:自上鼓室頂壁,向下止於錘骨頭及鼓膜張肌腱。

聽骨間皺襞:在錘骨柄與砧骨長突之間。

砧骨皺襞:又可分為:內、夕卜、上3個皺襞。

砧骨內側皺襞:在砧骨長、短突之間,上附於短突,下附於鐙骨肌腱,前附於長突,後緣遊離。

砧骨外側皺襞:在砧骨體及短突與上鼓室外側壁之間。

砧骨上皺襞:自上鼓室頂壁,止於砧骨體及短突上麵。

鐙骨皺襞:又可分為:鐙骨前皺襞;鐙骨後皺襞;鐙骨上皺襞;鐙骨皺襞;鐙骨閉孔膜。

鐙骨前皺襞:介於鼓岬與鐙骨前腳之間。鐙骨後皺襞:介於鼓岬與鐙骨後腳之間。

鐙骨上皺襞:起自砧骨長突或麵神經管,止於鐙骨的兩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