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外耳解剖
一、耳廓
耳廓位於頭顱兩側,一般與頭顱成30度左右的夾角,前麵凹凸不平,後麵較平整而稍隆起,內含彈力軟骨支架,外覆皮膚。
(一)耳廓各部名稱
耳輪是耳廓卷曲的遊離緣,耳輪向前移行為耳輪腳。耳輪腳大致呈水平方向位於外耳道口上方。耳輪後上部突起的小結叫耳輪結節達爾文結節,耳輪前方有一條與耳輪大致平行的隆起,稱為對耳輪。對耳輪前上方分為兩叉,即對耳輪上腳和下腳,而兩腳之間的凹陷稱為三角窩。耳輪與對耳輪之間上、下走行的間隙稱為耳舟。對耳輪前方的凹陷為耳甲。耳輪腳將耳甲分為兩部分,上部為耳甲艇,下部為耳甲腔。耳甲腔前方有外耳道開口。外耳道口前外方的隆起稱為耳屏,隔外耳道口與耳屏相對處有一隆起稱對耳屏,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稱耳屏間切跡。耳屏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稱耳屏上切跡。耳垂位於耳廓的最下部分,內含脂肪和結締組織,但無軟骨。耳廓外形和各部名稱。
(二)耳廓的軟骨
耳廓軟骨和數塊小肌肉固定於頭顱兩側,其形狀與耳廓外形相似,僅耳垂處無軟骨。耳廓軟骨由彈性軟骨板組成,與外耳道軟骨相連續,但在耳屏軟骨和耳輪腳處有一裂隙,由結締組織封閉,在此處做切口不會損傷耳廓軟骨。耳廓軟骨的前方(耳輪腳前方)有向前突出的軟骨棘,稱耳輪棘,臨床上做耳內切口時應避免損傷。
(三)耳廓的皮膚
耳廓的皮膚薄而光滑,並帶有細毛,皮膚與軟骨膜緊貼,其後麵較前側麵稍疏鬆。除耳垂外,皮下組織很少,因此若有血腫或滲出物較難吸收。耳廓的皮膚和軟骨與外耳道的皮膚和軟骨相連,外耳道發炎時,牽拉耳廓或壓迫耳屏可以加劇耳痛。
(四)耳廓的肌肉
耳廓的肌肉分為外肌和內肌。耳廓肌肉已經退化,運動耳廓的功能已喪失,但耳廓肌肉對維持耳廓的位置防止耳廓下垂有一定作用。
耳外肌耳上肌:始於帽狀腱膜,連於耳廓後上部,其作用是提拉耳廓向上。耳前肌:始於帽狀腱膜,止於耳輪腳的前下部,其作用是牽引耳廓向。
耳後肌:始於乳突,連接耳廓後麵的耳甲隆起,其作用是牽拉耳廓向。
上述三塊肌肉的運動皆受麵神經支配。
耳內肌內肌為細小的橫紋肌,一般有6塊,其運動由麵神經支配。耳廓的前麵有4塊:耳輪大肌始於耳輪棘,向上止於耳輪;耳輪小肌位於耳輪腳上;耳屏肌位於耳屏軟骨板上;對耳屏肌位於對耳屏及部分耳輪尾軟骨上;耳廓的後麵有耳橫肌和耳斜肌。
(五)耳廓的韌帶
耳廓的靭帶主要有三:耳前籾帶,起自顳骨顴弓根部,止於耳輪和耳屏;耳後韌帶,起自乳突,止於耳廓後麵的耳甲隆起;耳上韌帶,起自骨性外耳道上緣,止於耳輪棘。
(六)耳廓的血供
耳廓的血液供應來自頸外動脈的顳淺動脈、耳後動脈和枕動脈。顳淺動脈分出3~4個耳前支,供給耳廓前麵、耳垂和外耳道一部分。耳後動脈的分支分布於耳廓後麵,部分分支繞過或穿過軟骨分布於耳廓的前麵。
耳廓前麵的靜脈細小,有許多直接彙入顳淺靜脈。後麵的靜脈彙合成3~5條耳背靜脈,然後流人耳後靜脈。
耳廓血管位置淺表,皮膚菲薄,皮下組織少,並暴露在體表,故易受凍發生凍瘡。
(七)耳廓的神經
耳廊的神經分布豐富,有來自煩神經的二叉神經、麵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分支,有來自頸叢的耳大和枕小神經的分支,有些區域受雙重神經支配。
耳廓神經三叉神經的下頒支在下頒關節後方分出。耳顳神經沿耳廓前緣上行,分出耳屏支分布於耳屏,分出耳前支分布於耳輪前部和耳輪腳。另有分支分布於外耳道和鼓膜。
迷走神經耳迷走神經的上神經節分出後和舌咽神經下節的分支聯合,行於頸內靜脈的後方,進入頸靜脈窩外壁的乳突小管,橫過莖乳孔上的麵神經管,在此分出一支上行可能與麵神經彙合,從鼓乳裂穿出,分為兩支。一支和耳後神經聯合,一支分布於耳廓後麵、外耳道後部、鼓膜外麵、耳廓後麵和乳突區。
麵神經耳支麵神經出頸乳孔後所分出的耳支,走行於耳廓後溝,再分成耳後支和前穿支,前者分布於耳廓後麵,後者穿過耳廓軟骨,分布於耳甲艇、耳輪腳、對耳輪腳中部和三角窩的下部。
耳大神經由頸叢的第二、第三頸神經發出,在耳垂高度分出耳前支和耳後支。耳前支穿過耳垂至耳廓前麵,分布於耳垂、耳輪、對耳輪、舟狀窩下2/3、對耳屏以及耳甲艇、耳甲腔和三角窩等處。耳後支則分布於耳廓後麵的下2/3和乳突表麵,並有分支與迷走神經耳支和麵神經耳後支交通。
(八)耳廓淋巴
耳廓的淋巴管多呈網狀,大多彙集於其周圍的淋巴結。耳屏和耳廓外麵前部的淋巴彙集於耳前和腮腺淺淋巴結,下部彙集於耳下淋巴結,耳廓內麵和耳廓外麵後部的淋巴結彙集於耳後淋巴結,耳垂的淋巴彙集於頸淺淋巴結。此外,耳廓亦有淋巴管直接彙集於頸深上淋巴結。耳廓的淋巴回流與外耳癌的淋巴結轉移有一定的關係。
二、外耳道
外耳道向外起自耳廊的耳甲腔底,向內止於鼓膜。成人外耳道長2.5-3.5厘米,直徑約1厘米,呈“S”形。外耳道外1/3由軟骨構成,稱為軟骨性外耳道,或稱為外耳道軟骨部,長約8厘米。外耳道軟骨向外與耳廓軟骨相連續,向內借纖維組織與骨性外耳道相接。軟骨性外耳道前壁常有2~3個垂直裂隙,內含纖維結締組織。外耳道內2/3由骨構成,稱為骨性外耳道或外耳道骨部,長約骨性外耳道的後上壁由顳骨鱗部構成,前壁、下壁和大部分後壁由鼓部構成。
第二節中耳解剖
中耳位於內外耳之間,包括鼓室、鼓竇、咽鼓管及乳突氣房四部分。
一、鼓室
鼓室為顳骨內不規則的含氣腔,由顳骨岩部、鱗部、鼓部及鼓膜所圍成。其外側借鼓膜與外耳道相隔,內側借鼓岬及前庭窗、蝸窗與內耳相鄰,向前經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向後通過鼓竇與乳突氣房相通。
(一)鼓室分部
鼓室上下徑約為150厘米,前後徑與上下徑相近,橫徑(內、外寬度)則各處不同,在上鼓室內為10厘米,下鼓室內為40厘米,中鼓室最窄,在鼓胳處僅為20厘米。鼓室的容積為1~2厘米。
鼓室是通過鼓膜緊張部上、下緣的水平麵將其分為上、中、下鼓室三部分。
上鼓室又名鼓隱窩或鼓室上隱窩,位於鼓膜緊張部上緣平麵以上。它的頂為一骨片,名鼓室蓋,將鼓室與顱中窩分開,其骨壁可有數量不等的氣房。
中鼓室位於鼓膜緊張部上、下緣平麵之間,大部分對應於鼓膜緊張部。中鼓室與上鼓室的分界在鼓膜上以錘骨短突為標記,於鼓室內壁則以水平段麵神經為標記。中鼓室包含錘骨短突、柄、砧骨長突及其豆狀突、鐙骨及鼓室肌等。
下鼓室位於鼓膜緊張部下緣平麵以下,為鼓室腔的最下部,由顳骨岩部的骨片及頸靜脈壁結合而成。
臨床上將鼓室在鼓膜緊張部後緣以後的部分稱為後鼓室,後鼓室是現代耳外科手術的重要部位之一。
鼓室內麵襯有黏膜,腔內含有三小塊聽骨、韌帶、黏膜皺襞、肌肉及神經結構。
(二)鼓室各壁
鼓室大致可將其看成是具有6個壁的腔隙。
鼓室外側壁可分為膜部和骨部兩部分,鼓室外側壁的主要部分為鼓膜即為膜部,它將鼓室與外耳道隔開。鼓膜周邊的骨性外側壁為骨部,它主要由骨性鼓環和鼓室盾板構成。骨性鼓環屬鼓骨的一部分,位於鼓骨內端,圍繞鼓膜邊緣形成上端缺失的不完整骨環,鼓環前支長而相對較直,後支短而卷曲,在其凹麵上有溝槽,稱作鼓溝。鼓膜緊張部邊緣即附著於鼓溝中。骨環上端的缺口稱為鼓切跡,該處由鼓室盾板下緣封閉,鼓膜鬆弛部附著於此。鼓室盾板是上鼓室的骨性外側壁,由題骨鱗部形成的骨板,將骨性外耳道內端的上部與上鼓室隔開。
鼓膜:鼓膜分為緊張部和鬆弛部兩部分。緊張部為鼓膜的主要部分,麵積大而緊張,顏色呈淡珠白色,有光澤,其形狀為淺漏鬥形,邊緣增厚形成纖維軟骨環附著在鼓溝中。鬆弛部位於緊張部之上,呈三角形,麵積較小且鬆弛,顏色淡紅,其邊緣不增厚,亦無纖維軟骨環,附著於鼓切跡處鼓室盾板下緣。鼓膜最內陷處為鼓臍,為淺漏鬥的頂,位於鼓膜中央略偏後下,相當於錘骨柄末端,鼓膜緊張部在此處形成約120度的夾角。從鼓膜臍部向上稍偏前的方向有一條白色條紋達鼓膜緊張部上緣,稱為錘紋,這是錘骨柄附著於鼓膜所形成的影子。錘紋上端有白色點狀小突起,稱為錘骨短突,為錘骨外側突將鼓膜向外頂起而形成。自錘突向前橫行的條紋為鼓膜前皺襞,向後走行的條紋為鼓膜後皺襞。兩個皺襞分別附著於鼓切跡的兩端,鼓膜緊張部和鬆弛部即以此前後皺襞為界,皺襞以上為鬆弛部,以下為緊張部。臨床上為描述、記錄方便起見,可將鼓膜人為地劃分為四個象限,方法是:沿錘骨柄作直線,再經鼓臍作另一條直線與之垂直相交,可將鼓膜分為前上、前下、後上、後下4個象限。鼓膜的組織結構可分為內、中、外三層(詳見第三章耳組織學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