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前庭神經炎
(一)病因和機製
前庭神經炎其臨床特點為前庭功能突然喪失導致眩暈,但能恢複並不伴耳蝸症狀。其病因並不十分明了,認為與下述因素有關:病毒感染在發病前曾患上呼吸道感染;病灶感染如鼻咽病灶等;血管性疾病如局部血運障礙。發病部位在前庭神經節或其上的前庭徑路的向心部分。屍體解剖曾發現橢圓囊及壺腹脊的神經纖維減少,感覺上皮層變薄,細胞境界不清以致難於識別。前庭神經節的細胞減少並呈退變。有認為這些病變是局部血管阻塞血運供給不良的結果。有時鏡下可見前庭神經幹一支或數支萎縮,類似前庭係統帶狀皰疹感染的病變,也提示本病為病毒感染性疾病。
(二)診斷
發病年齡一般為30~50歲,男女發病率相近。左右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大約一半以上病人眩暈發作之前或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臨床主要症狀是發病突然,劇烈眩暈,伴有惡心嘔吐和平衡障礙,偶有耳鳴,聽力減退罕見。少數患者的眩暈呈短暫的反複發作,有的則表現為平衡失調,尤其直立、行走和頭部運動時為甚。眩暈在數小時內達到高潮,數日後逐漸消失。由於症狀和體征可在數周內減退,因此檢查所見和檢查時間有關。耳鏡可見鼓膜正常,聽力檢查一般正常。早期檢查可見自發性眼震,呈水平性或水平旋轉性,向健側。患側冷熱實驗示前庭功能低下或消失。有些病人可有向健側的優勢偏向。偶有前庭功能正常,亦偶有兩側前庭功能均減退者。眼震電圖對判定前庭係統病變的性質、部位及程度具有重要意義。此種病人中樞神經係統檢查應無異常。
五、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一)病因和機製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又稱壺腹頂結石病。其病因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係:如頭部外傷、急、慢性中耳炎、手術損傷、心腦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等。上述因素可以使耳石膜變性,耳石脫落,沉積在後半規管壺腹脊上,形成壺腹脊結石病。此時病人在眩暈出現之前常有數秒鍾潛伏期,可能是沉積物移動需要的時間。眼震強度與壺腹脊頂移位的程度有關。疲勞現象是由於重複試驗,後半規管壺腹脊頂上的耳石微粒脫落、分散,局部微粒減少,不足以引起脊頂移位。眩暈持續時間短暫是由於微粒離開壺腹脊頂後,壺腹脊頂又恢複到正常位置。經休息後,因重力關係,彌散的耳石微粒又沉積到後半規管壺腹脊上,因此有能誘發出眩暈和眼震。
(二)診斷
診斷標準主要根據典型發作史、體位試驗誘發出眩暈及眼震,排除其他疾病引起之眩暈方可確診。
此病好發於成年人,40~60歲為高發年齡,性別無差異。病人有典型發作,多數在晨起床或床上翻身、低仰頭、站立時發病,發病時有天翻地覆、惡心嘔吐、心悸出汗,持續10~30分鍾後好轉,但身體疲乏無力,頭沉持續半天到一天後好轉。檢查耳膜正常,聽力檢查亦正常。冷熱試驗多數病人前庭功能正常,少數病人患耳反應遲鈍或無反應。體位試驗能誘發出位置性眼震和眩暈是確診客觀依據。位置性眼震試驗時,患耳向下時容易引起症狀發作,眼震的特點為旋轉性,潛伏期3~4秒,2~10秒內達到高潮,10~30秒內消失,眼震快相朝患側。恢複坐位時症狀重現,但眼震的方向相反。反複檢查有疲勞現象。
六、突發性聾
(一)病因和機製
突發性聾又稱暴聾,是指患者原先聽力正常,在短時間內突然出現的感音神經性聾。此病可由感冒、手術、妊娠、勞累等因素所誘發,但真正發病原因並不十分明了,有關學說很多。如內耳血流障礙;病毒學說;變態反應及聽神經炎學說;內耳壓力突變學說和血管紋功能不良學說等等。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病毒感染和急性血管阻塞是引起突發性耳聾的最常見原因。
致病病毒種類很多,乙型流感病毒、風疹病毒、單純性庖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細胞肥大病毒等,其中腮腺炎病毒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病毒首先引起非化膿性中耳炎,鼓室內病毒可經過蝸窗和前庭窗侵入內耳,造成病毒性迷路炎,最後造成耳蝸組織的損傷。
內耳動脈為一單一的末梢動脈,無側支循環,當血液成分改變或有些原因造成血流緩慢,就可使內耳供血不足,嚴重者血流阻塞、停滯,就可發生突聾。另外,供血不足又可累及血管紋使蝸內電位改變和離子代謝障礙。最後病變可致血管紋、蓋膜、科爾蒂器萎縮。
(二)診斷
此病多為單耳發病,左右耳發病率無差異,男女發病率亦相等,雙耳發病者可占15%左右。發病年齡成年人占多數。臨床自覺症狀有聽力突然下降或消失,有的伴有耳鳴,少數病人可同時伴有眩暈。臨床檢查是鼓膜正常,前庭功能下降,少數患者可見輕度眼震。純音測聽聽力曲線可出現四種類型:I型呈低頻聽力損失;II型呈平坦型聽力損失;Ⅲ型呈高頻聽力損失;Ⅳ型為全聾曲線。耳聲發射引不出,雙耳響度平衡試驗和短增量敏感指數試驗可以顯示不同程度的重振現象。前庭功能檢查可能正常、減退或消失,要依病變程度和累及範圍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