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於商人家庭。他不僅長於繪畫,文學上亦富有成就。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吳中四才子)。唐伯虎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470—1498)的唐伯虎,是一位有些狂放同時又頗具才華,懷抱政治理想的青年。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史籍,喜愛繪畫。稍長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後又與文徵明同師沈周。19歲時娶徐延瑞次女為妻。遺憾的是25歲時,唐伯虎就失去了這位妻子。此期厄運連連降臨唐家,唐伯虎的父親、母親、妹妹,相繼於此期離開人世。年輕的詩人怎能經受如此的生活打擊,常常與同裏張靈一起放縱飲酒,不事生計,後經好友祝允明規勸,方閉戶不出,致力於科舉文章之業,舉弘治十一年(1498)鄉試第一。這一時期,唐伯虎品嚐到了愛情的美好滋味,但同時他也嚐到了失去所愛與至親的辛酸與悲痛。29歲時南京鄉試的成功又使詩人重新燃起了麵對生活的希望。

第二階段(1499—1504)的唐伯虎經受了來自生活的第二次沉重打擊。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詩人赴京參加會試,不料牽涉進科場舞弊案,遂被下獄。牢獄中的生活令詩人痛苦萬分,出獄後他被貶往浙江為吏,詩人恥於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之後,繼室與詩人反目,因而休掉繼室,出遊於名山大川之間。1503年,詩人遠遊歸來,以賣文賣畫度日,時常流連於青樓妓館之間。

第三階段(1505—1513)的弘治十八年(1505),詩人建桃花庵別業,續娶沈氏,生活漸趨平穩。此期的詩人度過了生命中相對平靜快樂的一段生活。這時的詩人,思想逐漸受到佛教文化的濡染。

第四階段(1514—1523)的1514年,唐伯虎應寧王朱宸濠聘請到南昌,之後發現朱宸濠有謀反之意,因此裝瘋賣傻,才得以逃脫。這次事件對於已過不惑之年的詩人而言,是又一次沉重的心靈打擊。在他的一生中,每每以其赤誠若孩童的心去付出時,卻往往得到的是累累的心靈傷痕。晚年的唐伯虎更加看透世態人情,歸心於佛。《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而自號“六如居士”。由於要將心靈逃遁於佛禪,因又自稱“逃禪仙史”。1523年,唐伯虎在五十四歲的時候溘然長逝,並提筆自書一絕:“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形似,隻當漂流在異鄉。”

唐伯虎的詩歌創作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其早期風格體現出謹嚴講法度的特點,而在後期則側重於運用淺顯直白的話語去解析和表現人生。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唐伯虎的詩歌如“乞兒唱蓮花落”,殊不知,隱藏在這些看似淺俗的作品下的卻是一顆坦率而真誠的感悟生活的心。詩歌創作之貴,正在於此。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指出:“外雖頹放,中實沉玄,人莫得而知也。”此評頗為中肯。

本書精選唐伯虎詩歌170首、詞作9首、文6篇加以解評。作品底本及編次主要以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周道振、張月尊輯校的《唐伯虎全集》為依據,並參校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陳伉、曹惠民編注的《唐伯虎詩文書畫全集》等書,評注主要參考了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劉洪仁選注的《唐伯虎文集》,及嶽麓書社出版,陳書良主編的《吳中四子》中唐伯虎部分,獲益匪淺,在此謹致誠摯的謝意!末附“唐伯虎年譜簡編”、“唐伯虎著作主要版本”、“唐伯虎研究主要著述”及“《唐伯虎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著重號標注)等助讀資料。限於水平,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王早娟

2008年6月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