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讀書本身就是一部大書,再加上人生這個更大的題目,講起來實在有些漫無邊際。但是這個題目的確又是中學生作文的題目,在網上稍作檢索,就可以發現無數條關於讀書與人生的演講稿,有的就是中學生作文的範文。所以,這又是一個不容易深入的題目。還有關於人生,什麼樣的人生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也是因人而異,不同的人生觀會有不同的認識;對於書的價值判斷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書本身對人的影響既有正麵的,也有負麵的。由此看來,這又是一個不容易討好的題目。更重要的是,無論人生和讀書,自己都不能算作成功者。題目既然如此之大,那麼我就采取一種漫談的形式。題目既然不容易深入,我就嚐試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切入,不做泛泛之論。題目既然不討好,我就結合個人的看法,盡量多用成功的讀書範例。
一、讀書的三個階段
古人談到讀書,也曾講過三個階段,清代人張潮在《幽夢影》書中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這三個階段,實際上是講人生閱曆對於讀書收獲的影響。少年因閱曆不深,讀書時對書中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是不全麵的;到了中年,有了一定的閱曆,這時讀書才能對書中的內容有比較全麵的理解;而到了老年,閱曆已經十分豐富,此時讀書,對書中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理解,甚至是有了批評的權力。
我這裏所說的讀書的三個階段,固然與人生閱曆有關,但又與張潮所說的不同,主要是講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書的需求的差異以及對於讀書的影響。
1.幼少時期:知識積累與興趣的培養
這一時期,不僅僅是人的身體的重要生長時期,而且也是人的精神和智力的重要生長時期。這一時期的閱讀當然主要是學習和積累知識,但同時又是讀書興趣培養的階段。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特別強調讀書興趣的培養對於青少年的重要。他說,當孩子根本不喜歡讀的時候,讀書對他有什麼用處?不能讓還不喜歡讀書學習的學生對讀書發生厭惡的心情。不能讓他體會到讀書的苦味,以免過了青年時期他還覺得讀書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少年時期的讀書對於孩子心靈的成長十分重要。可惜大部分家長隻知道少年身體發育的重要,卻不知道讀書對於少年心靈成長的必要和重要。或者知道了,卻不知怎樣做。因此可以說有相當多的少年是在茫然中走過本來很重要的少年閱讀期的。
少年時期讀書,當然是為了汲取知識。但是還有比汲取知識更為長遠的目的,那就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培養與形成。“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盧梭在《愛彌兒》中這樣告訴我們。可以這樣說,少年讀書與其說是為了知識的積累,不如說是興趣的養成更為確切。也就是培養對知識的渴望,要讓書籍激發起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對人生的驚異,並且從中培養出對書籍的熱愛。所以這個時期讀書,不要急於獲取什麼知識,也不要渴求成為什麼神童。讀書的目的主要在於習慣的培養和興趣的生成,如同找到一個要好的夥伴,得到一個喜愛的玩具,愛不釋手,睡覺都舍不得丟開,還要放在枕邊。少年時期有了這樣的習慣,有了讀書的興趣,會為我們一生持久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少年時期讀書,應該提倡無界域閱讀,似乎不應該分辨什麼樣的書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不應該讀。隻要內容健康,又不深奧難懂傷了少年讀者的胃口,讓他們見書就煩,就適宜閱讀。金聖歎在《水滸傳序》中說:“吾每見今世之父兄,類不許其子弟讀一切書,亦未嚐引之見於一切大人先生,此皆大錯。”少年讀書如同吃飯,要五穀雜糧什麼都吃,才會營養健全,有益於心靈的成長。不能偏食,更不宜挑食,否則就會造成精神上的營養不良。當然,少年時期可能更容易接受小說故事一類文學性的書和想象豐富的書。但是,這個年齡段的讀者,又不同於幼年時期的小讀者,專注於童話和神話類圖書。少年讀書,選擇的範圍將會更加廣泛,無論哪一類的書,隻要形象、生動,都會引起濃厚的興趣。比如《十萬個為什麼》,以生動具體的文字介紹百科知識,就很受小讀者的歡迎,至今仍暢銷不衰。可惜這樣的書近年來出得太少了,不能滿足小讀者的需求。比起自然科學來,麵向小讀者的普及類社會科學作品尤其少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