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期,正是接受能力快速成長的時期。除了提倡無界域閱讀之外,還要鼓勵少年超年齡段閱讀。其實有許多小讀者也有超年齡段閱讀即超接受能力閱讀的成功例子。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的少年讀者,不妨嚐試讀一些個人還不能完全接受、讀起來似懂非懂的圖書,如中國的古典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在談到他少年讀書的經驗時就講過,他那時讀我國古代小說名著,雖然有的句子還不懂,但是上下串起來也就大致知道了基本意思,而且也正是這樣的超接受閱讀,大大增強了閱讀的能力。古人讀書也大量存在超接受能力閱讀的現象,不管懂不懂,先囫圇吞棗地吞下去,也就有了所謂讀書的童子功。事實證明,超接受能力閱讀,既可使讀者快速汲取知識,也可以加快提高少年讀者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少年時期讀書,一般來說,還沒必要似成年人那樣嚴格分什麼精讀和粗讀,但是有必要通過粗讀式的讀書方法來訓練快速閱讀的能力。粗讀,也就是書的一般性瀏覽,對於培養少年的讀書速度,是很有成效的。一目十行的讀書態度,一直是我們所批評否定的不認真的讀書態度。然而如果談的不是讀書態度,而是一種讀書的方法,一目十行的方法,當會有助於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速度,也不妨一試。
2.青壯年時期:職業與工作需要
青壯年時期,一般人基本完成學業,開始進入工作階段。這一時期的讀書,由知識的積累自然轉入到知識的應用,讀書有了極強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就是為了適應職業和工作的需要,不斷增長知識和工作技能,讀書開始進入職業化和專業化的階段,對書也由一般性的閱讀轉入對書的鑽研和使用。
專業化或職業化讀書,是一種很特殊的讀書。對書的選擇性日漸加強,範圍也比較狹窄,一般而言,往往是追蹤式的閱讀,即專注在某一個領域作長期的跟蹤,甚至要對所有的文獻竭澤而漁。而且閱讀的過程也極其枯燥,讀書的興趣實際上就是專業或職業的興趣,而不在讀書本身。
關於專業化或職業化的讀書,有好多名人都談過此類讀書的體會。其中郭沫若的一段話,頗有代表性:“為研究而讀書,這或許正是狹義的真正的讀書。譬如研究一種學問,或者特殊問題,但凡關於那種學問或問題的一切書籍和資料,必須盡可能地全都搜羅把它們讀破,這樣,你對於那項問題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可以成為該項學問或問題的有權威的專家。……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誌趣,為了使這誌趣完成,我便用下了苦工,把我毫無素養的甲骨文字和青銅銘文完全征服了。……在今天凡是有誌於古代研究的人,似乎都在沿走著我自己所走過的路徑了。又例如我存心研究周秦之際的意識形態,我對於諸子周秦的著作便非徹底清算幹淨不可,管是喜歡它,不喜歡它。不喜歡它,你卻得和它接觸,由不得你的自由。假如有一家你沒有清算得徹底,那你的認識隻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麵的。用具體的例子來說吧,韓非子的思想我是極端憎恨的,但為了要研究,我不能不讀他的書,而且還須得翻來覆去地讀了又讀,讀得爛熟。這猶如研究敵情一樣,並不是出於愛而去研究,而是出於恨而去研究,這便限製了一個人的情趣的自由。大抵在研究而讀書上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約束。(二)搜羅一切資料盡可能使無遺憾。(三)對於資料毫無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必須徹底,決不放鬆。這樣去讀書,我相信研究是會有成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