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談讀書》也講過類似的讀書:“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從頭到尾讀,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賅括的了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裏看一章,那裏看一節,得到所要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
當然,專業化和職業化閱讀,也並非隻看本專業書不可。這是因為除了職業和專業化閱讀之外,還應有消閑閱讀。此外,為了擴大視野,專業書籍之外,也應閱讀一些其他書籍。魯迅在《讀書雜談》中說過:“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使和本專業毫不相幹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裏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3.老年時期:消遣與娛樂
所謂老年生活,在我國一般是指退休以後的生活。進入老年的讀者,在閱讀方麵,可能還會延續中年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的閱讀習慣,繼續為研究、為問題而讀書。有些學者已經形成了研究問題和思考問題的習慣,並以此為樂,所以即使是退休之後,還會繼續他的專業化和職業化閱讀。事實上,在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裏,許多學者不是青年成名,常常是大器晚成。這在學者中不是個別的現象。但是,就老年這個群體來說,大部分人是退休之後,即轉入到休息和養生階段,開始頤養天年。
對於這部分群體來說,功利性的閱讀退居其次,代之以消閑閱讀、養生閱讀,閱讀是為了消遣和娛樂。培根認為讀書有三種作用,一為頤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如果說青年和中年時期,閱讀以長才益智為主,以頤神曠心、增趣添雅為輔的話,而到了老年,情況就完全不同,其順序可以完全顛倒過來,即以頤神曠心、增趣添雅為主,以長才益智為輔了。
這一階段的讀書,雖然在精氣神方麵已經不如青壯年強盛,但是這一階段,人首先有了豐富的閱曆,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咀嚼人生,以人生來豐富書的內容,以書的內容來咀嚼人生。而且有了悠閑的時間,可以以書為伴兒,作慢條斯理的漫步。有了態度上的從容和淡定,對書可作老牛式漫不經心的反芻。所以老年應該而且完全可以進入到人生的最佳讀書狀態。
這一階段的讀書,可以完全沒有目的,不要方法,想讀就讀,想扔就扔,想讀什麼就讀什麼,完全是隨心所欲。我覺得英國著名作家毛姆關於讀書的意見,很適合老年人的閱讀。他認為讀者隻能為興趣樂趣而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隨筆中,毛姆講:某一本書,縱然人們異口同聲地加以稱讚,但如果它不能真正激起你的興趣,那麼對你而言,它仍然是毫無作用的。因此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那些自己喜愛的書來讀。如果覺得那本書不適合自己的胃口,就應趕快擱下它,而絕不要硬著頭皮去讀,因為那樣就毫無樂趣可言,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享受它。他還說,讀書一定隨自己的興趣,不一定讀完一本再讀一本,而可以同時讀五六本。比如清晨腦子清醒,注意力集中,可以讀科學著作或哲學著作;當一天的工作做完後,心情輕鬆,又不想從事激烈的思維活動,可以讀一點曆史、散文、評論或傳記之類的書;晚間,不妨讀讀小說。身邊還可以隨時預備一本詩集,乘工作間隙,見縫插針地讀一二首詩;床頭可放一本可隨時取看、又能在任何段落隨時停止、心情也不受影響的書。毛姆雖然不是專門對老年讀書而說的,但是卻很值得老年讀書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