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與人生2(1 / 3)

二、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當然有很多很多。經常能夠聽人們講使人立誌,使人有理想,使人知書達理,等等。這裏,我想講四點:

1.讀書使人活得明白

這其實不是我說的。

高爾基說: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裏,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英國19世紀考古學家約翰·盧伯克爵士說:書是人類的記憶。

英國19世紀著名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

美國20世紀著名教育家海倫·凱勒說: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

人生論其博大,不比宇宙更小;論其精微,甚至可以超過原子世界。人類的發展過程,既是一個認識世界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類自我了解的過程。而後者比起前者來,更為不容易。而人既然活著,就應該了解自己,弄清人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弄清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人生的複雜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的人活得明白些,有的人就很懵懂。這也直接影響不同的人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行為。對於人生的了解,有兩個途徑,一是個人的經曆、個人的經驗;二是靠讀書。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大書,所以古人除了講讀萬卷書,還要講行萬裏路,把閱曆和讀書看成是人了解世界的兩大重要途徑。不過人生畢竟時間有限,閱曆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閱曆之外的讀書,對於我們盡可能多地了解人、人生和這個世界,就十分重要。

書是無數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社會、不同時代的作者撰寫的。書的內容種類也可分為無數類,自然、曆史、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物理、數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廣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所以才有前人說書是生活的海洋、書是人的記憶、書是人的靈魂、書就是人等等的描述。約翰·盧伯克說:“書籍之於人類,猶如記憶力之於個人。書籍記錄了我們人類的曆史,記錄了我們的新發現,記錄了我們世世代代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正是有了書,人類才能記載自己跋涉的足跡,留下博大的人類文化,留下人類心靈的密碼。總之,凡是個體自身不能親自體驗的生活,都可以通過書來觀察。正因為如此,書事實上已經成為人類在生活實踐之外,了解自己的重要通道。誠如菲得洛斯所說:書具有兩種功能,一是為人們帶來樂趣,二是教導智者如何生活。

比如關於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以及人如何對待生活,在中國曆史上就有數家學說。通過儒家的經典《論語》,我們可以了解到儒家對待人的生命的態度。儒家是現實主義者,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隻談人的生前,不談人的死後的生命問題。所以儒家重視生命的社會意義,主張生要有意義,建功立業,死後留名千古。而通過《莊子》,我們又會了解到與儒家完全不同的生命態度。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氣的聚散,氣聚為人,散則回歸於氣,一切都是自然的聚合過程。所以不要為死而悲傷,因為你本來就是氣嘛,正如此,莊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可以看出儒道兩家都關注人之生,都重視人的生命,而不在乎死。但是人應該如何生呢?儒道就體現出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以上講儒家重視人對於社會的意義,而莊子認為個體的生命本身就是意義所在。人應順應自然,而不是改變他的天性,主張自由自在的生存。而在儒道之外,中國本土的思想中,還有接近於道家而又不同於道家的列子的享樂主義生命觀。他認為好人壞人在死亡麵前是平等的,不因為堯舜是聖人就可以不死,桀紂是壞人就一定要死,既然死後都是一黃土,沒什麼區別,為何不像桀紂那樣享盡生前的快樂?到了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又有了精深的佛教的生命觀。其實,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列子也好,佛教也好,都是從人的生命大限,即以死作為思考的起點的,但是所走的路線卻有很大的不同,結論也不同。儒道列子都是由死回到生,而佛教卻再往後走,設定了輪回三世,認為除了靈魂不死可以輪回,肉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感知的世界和生活本身,都是空幻不居的,所以不應執著於現世的一切,而應修來世。

又如關於《紅樓夢》,毛澤東是把它作為一部豐富形象的封建史來讀的,但是我卻從《紅樓夢》裏邊讀出了生命的感悟。

《紅樓夢》寫寶玉的直感生活,最深刻的應該是寶玉對生命的感悟。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寫出了中國式的生命幻滅感。人的生老病死所產生的是最切近、最深刻、最痛苦而又無奈的情感。正是這樣的情感,終極地感傷著寶玉和黛玉這類的性靈人物們。因此而有看花落淚、見月傷懷的多愁善感。在大觀園裏,黛玉對季候的感應最為敏銳,而且無不融入個人的漂泊感。這樣的情感容易產生,自然與黛玉父母早亡、寄人籬下的不幸身世有關;但是她的情感內涵卻遠遠超出了個人的身世感,透出這個聰穎的女孩子關於人生的深刻體悟。她的柳絮詞:“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歎今生、誰舍誰收。”從柳絮的飄零,想到人的漂泊無依的宿命,既為物傷懷,為己傷懷,也是為人類傷懷。還有她的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空幻感已不僅限於美好的春天與青春,限於人生,廣而及於大自然了。

在大觀園裏,另一位深懷人生空幻感的就是賈寶玉。所不同的是,黛玉的生命之悲,常常是因季候花草而感發,而寶玉的生命之歎,卻多來自他身邊的女孩子們。寶玉陪黛玉葬花,哪裏會體會到黛玉這個女孩子深微而細膩的生命痛感?頂多是對美好事物的同情而已。但是當他聽到黛玉“花落人亡兩不知”的葬花詩,想到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將來也會到無可尋覓之時,真是心碎腸斷。他又由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想到寶釵、香菱、襲人等也到無可尋覓之時,而這些女孩子到了無可尋覓之時,他自身又不知何在何住?而將來的斯園、斯花、斯柳更不知當屬誰姓?不覺慟倒在山坡上,懷裏落花撒了一地。黛玉葬花,生命的感傷,是由自身的漂泊感,憐及自然界的花草,反過來而更深化了她對個人身世以及人類無歸依的感悟。而寶玉則是由黛玉而及所有的女孩子,再由女孩子而及個人,乃至自然。但是很顯然,兩個人的生命空幻感是相通的。這種空幻感,使寶玉的生活隻定位在一個目標上,就是與身邊的女孩子們長相廝守,永不分開。所以在十九回寶玉有“隻求你們守著我,等我化成灰,隨便你們到哪裏去”的幻想。而在第三十六回,他又發表了人誰無死,隻要死得好的理論。他所說的死得好,就是如果有造化,趁著那些女孩子還在眼前時死去,能夠得到女孩子哭他的眼淚流成河,把屍體漂起來,那就是死的得時了。由此看來,寶玉強烈的生命幻滅感,來自他對女孩子的留戀。他是在女孩子的依戀中,才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生命存在的意義。而一旦離開了體現他生命意義的女性們,他也就感到失去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就似他與黛玉說的那樣,“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的確是出家了,在高鶚的續寫裏,寶玉出家的直接動因是木石無緣、黛玉之死。但是把寶玉推向空門的還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大觀園女兒國的分崩離析,他心愛的女孩子們死的死,嫁的嫁,走的走,散的散,寶玉強烈地感受到他真的到了赤條條無牽掛的境地。而一個世界,一個社會,隻有女孩子才會使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美好,這個世界和社會豈不荒誕?《紅樓夢》之後,多有狗尾續貂之作。本人孤陋寡聞,沒見到有寫寶玉與黛玉結婚的作品。但是假設寶玉與黛玉結婚了,結果又當如何呢?是不是寶玉就不會遁入空門了呢?恐也未必。黛玉葬花,收拾起的首先是個人的身世命運,為自身悲而及他人之悲;而寶玉的出家,重要的是為女孩子們出家,其次才為己出家。女孩子在他的身邊,已經成為他生存的環境,成為他活下去的生態,甚至融化為他的生命的肌體和血肉、他的思想和靈魂,在此狀態下,即使寶玉完成了與黛玉喜結良緣的心願,黛玉一個人能夠代替所有嗎?

寶玉的孤獨與空虛,寂寞與無聊,是與生俱來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人生決定了這一切。寶玉雖然年少,卻過早地穎悟到人生的空幻,所以寶玉的悲感是宿命的悲感。在此問題上,家庭與個人身世不是決定因素。隻能說家庭的沒落與周邊女性的不幸身世,更強化了他的直感而已。解脫人生的空幻,中國古代士人開辟了許多途徑。浪跡山林是一途,晨鍾暮鼓是一途,也有的幹脆就放浪形骸了。寶玉卻把解除空幻的途徑用在了情癡上,在與女孩子真誠的相守中尋找生活的清淨,尋找情感的純粹,尋找思想的潔白,尋找人生的溫暖,尋找靈魂的慰藉。這雖然是寶玉來自他的直感的人生選擇,卻也是寶玉的特異之處,當然也是他的可憐之處。不過看到寶玉連這樣可憐的願望都化為泡影,人生的無憑和社會的殘酷也就可見一斑了。

2.讀書使人活得聰明

這也不是我說的,莫那說:讀書使人聰明。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布魯諾說:欲想變得聰明,靠的不是力氣,而是孜孜不倦地讀書。馬寅初說:書讀得越多越聰明。

但我這裏所說的聰明,是形而下的,不同於我後麵所說的智慧,主要指一種生存的能力。如同英國16世紀的哲學家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力量也主要是指一種能力。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隻有知識才是有用的。”生存能力應該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個體的人,甚至一個族群是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這是自然的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法則,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在這樣的社會中,一個人乃至一個族群能否生存下去,而且生活得更好,主要看他的生存能力。在這個問題上,知識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知識來自哪裏呢?當然來自兩個方麵,實踐和書本。因此列寧就把知識就是力量直接改為: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以色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家阿摩司·奧茲近期在中國社科院所作的“以色列:在愛與黑暗之間”演講中談到以色列這個民族。他說,以色列民族曾經在兩千年的時間裏,沒有自己的國家,甚至失去了本民族的語言。但猶太人中天才輩出,單以諾貝爾獎為例,這一民族的獲獎比例遠遠高於其他民族。經常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絕非所謂的基因,猶太民族的基因絕不比其他民族的基因好。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猶太民族除了書一無所有。中國人在建長城時,他們在看書;埃及人在建金字塔時,他們在看書。猶太民族有句古語,大意是:如果想在冬天有個避雨的地方,你就建座房子;如果想住的年頭久一點,就建座石頭房子;如果想被兒孫輩惦記著,就在身邊造一座城;但是你若想永垂青史,你就寫本書。所以在以色列,讀書的氛圍相當濃厚。可見一個民族的強大,書所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