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1 / 1)

此書所輯,是我關於讀書的演講稿。

近些年來,由於職業的關係,我每年都會受邀到國家機關、高校、央企和省市做多場讀書報告。講課的對象,多是大學生、機關公務員、企業管理者和普通市民。雖沒有整體安排,但在講課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幾個比較集中的主題,如讀書的意義,讀書的動力,讀書的方法,讀書的階段,讀書的境界,等等。我講課,不習慣做PPT,也不習慣帶講稿。每次演講,都是先讀書,思考出主題框架和基本內容,再上講台。所以,現在呈現給讀者的五篇,是課後陸陸續續整理出來的講稿。正因為這樣,此書使用的是口語,不似文章語言那樣精煉。因為事先並無整體的結構,因此所引名家論述,前後有時會現重複。整理時雖然注意到這一點,而且編輯也進行了適當的刪改,但重複現象仍然存在。而且最初的演講稿,所有的引文都未注明出處。此次整理,為了讀者閱讀方便,對一些較長的或不常見的引文加了注釋。但考慮到閱讀的順暢,不似論文那樣,凡引文必見出處。有些引文,或者常見,或一兩句話,並未加注,這也是需要說明的。

明人潘平格曾感慨:“書固易讀,亦難讀也,豈得漫曰讀書雲乎哉!”讀書難,談讀書更難。古今中外,隻一名家談讀書的文章,無慮成千上萬。看下來,其中自不乏有心得、可啟發人的文章,但更多的則麵貌相同或相似。收入書中的五篇講稿,我自認為是想出了一些眉目,能夠講出點子醜寅卯的;還有一些,我確實講過,但覺得還不成熟,或者當時認為想清楚了,現在又感到模糊的問題,未敢編入此書。我在高校講過《中國的讀書人》,講了中國讀書人的品性,如天下情懷、樂道安貧、知書達理等等;也講了缺點,如愚忠、守成、犯賤、健忘等。分開來講,條分縷析,自有道理;但放到一起,頓覺中國讀書人的麵孔變得模糊不清了。最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討論傳統價值觀選題的論證會上,我講了中國士人文化中有無形而上思想的問題。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文化重實用性,缺少形而上的東西。此說符合實際,但不全麵。其實,中國古代士人也有形而上的思想,那就是“道”。“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同上)“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為天下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不論儒道,其理論的終極之處都橫亙著一個“道”。盡管儒道二家對“道”的解釋有很大區別,但“道”的形而上性質卻是一致的,對“道”的尊崇也是相似的。所以,樂道、守道、尚道,是古代士人的突出特點。道,既可規範個人的行為,又規範社會的運轉。下起百姓,上至皇帝,都要守道。不管哪一家的帝王,劉姓也好,李姓、趙姓也好,都應該在道的規範下治理國家,否則就是無道之君。君主可不聽臣子的,但不能不聽道的。士人即以此來約製皇權。由此看來,樂道是中國讀書人的一大優點。但是,暫且打住。也正是這些士人又講:“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傳》)道逐漸演變為萬古不變的僵死教條,也直接影響到士人墨守成規的性格。儒家經典裏講湯武革命,但是想革命的讀書人不是很多,真革命的倒是那些不讀書的人。所以,皇帝無論多麼昏庸,讀書人都會保他,顯現出十足的愚忠。正如此,往往一個姓氏的政權,固若金湯,長壽數百年。所以王安石變法,也才壽命很短。這樣看來,士人的守道,又不能簡單視為優點了。盡管如此,說中國讀書人就是守成,抱殘守缺,似乎也不符合事實。中國讀書人的容易健忘和丟失,好了瘡疤忘了痛,也是很有名的,從魯迅塑造的阿Q身上,極易逮到讀書人這一屬性。所以關於中國讀書人的問題,很複雜,一時想不明白,自然放棄,留待繼續考察。

這是我在中華書局出的第三本書。作為老牌的著名出版社,能夠接受這樣一本普及讀物,這比出版我一本學術著作,更令人感激。所以不能免俗,還得說一聲:“謝謝!”同時也謝謝編輯李世文先生、徐麟翔女士為此書所做的工作,他們認真的職業精神,也是此次我出書的收獲。

201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