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景占魁。閻錫山與西北實業公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6]景占魁,孔繁珠。閻錫山官僚資本研究[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3.

[7]吳文蔚。閻錫山傳[M]。台北:台北出版社,1983.

[8]劉存善等。閻錫山的經濟謀略與訣竅[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

[9]雒春普。閻錫山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王振華。閻錫山傳(上下)[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

[11]白拉都格其,金海,賽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

[12]田山茂。清代蒙古社會製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13]陳耳東。河套灌區水利簡史[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14]張遐民。王同春與綏遠河套之開發[M]。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15]朱國宏。人地關係論——中國人口與土地關係問題的係統研究[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6.

[16]閆天靈。漢族移民與近代內蒙古社會變遷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期刊文章:

[1]綏遠西部數縣堿土鹽基交換性之研究[J]。農學月刊,1936(2)。

[2]李茂盛。閻錫山“省政十年建設計劃”述評[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4)。

[3]李玉偉。略論清末綏遠地區的蒙墾[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3)。

[4]張思榮。略論閻錫山的興農政策及其措施[J]。晉陽學刊,1998(5)。

[5]陳文勝,楊繼枝。傅作義對綏遠的治理(1931-1937)[J]。蘭台世界,2006(17)。

[6]吳春梅。貽穀與內蒙古墾務[J]。民族研究,2000(4)。

[7]陳默。屯田的曆史發展及思考[J]。軍事曆史,2000(1)。

[8]陳默,楊慶華。試論中國軍屯發展的基本規律[J]。軍事曆史研究,2001(4)。

[9]董紹才。清末新政時期墾荒政策述略[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

[10]李曉霞、呼格吉勒。清末新政與歸化城土默特地區的墾務[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1998(1)。

[11]郝誌成。關於清代以前後套地區的開墾問題[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12]何凡能,戴君虎,葛全勝。從康雍乾墾殖政策看中國清前期墾荒發展趨勢[J]。地理研究,2005(6)。

[13]王勇紅,梁四寶。閻錫山農業經濟思想及其特點[J]。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14]陶繼波。清代至民國前期河套地區的移民進程與分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3(5)。

[15]龔蔭。古代邊疆民族地區屯墾開發概說[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16]張建軍。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綏遠地區煙毒概況述論[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17]李玉偉。清末新政在綏遠地區一些領域的推行及其影響[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6)。

[18]張植華。略論河套地商[J]。內蒙古墾務研究(第一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19]郝誌成。論河套地域及其概念的演變[J]。河套文化,2006(2)。

[20]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河套新編[J]。禹貢,1991(12)。

[21]張維華。古代河套與中國之關係[J]。禹貢,1936(6)。18.

[22]王日蔚。綏遠旅行記[J]。禹貢(半月刊),1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