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一 不幸是造就人的契機(1 / 1)

我要出的節目,是一種8歲的孩子可以和母親、和祖母一道看,而且每個人都享受其中樂趣的節目。

——蘿西·奧當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朝詩人趙翼這兩句詩,近來有人戲改作“各領風騷沒幾年”。說到美國的電視新聞脫口秀女主持人,倒確實印證了這句話:芭芭拉·華特絲年過花甲寶刀不老,但是更年輕得多的,簡直可以算是她孫女輩的女主持人,一蹴而就高居後座——那就是今年才35歲的蘿西·奧當娜(Rosie O’Donnell)。

1996年,是電視脫口秀喜劇女明星蘿西·奧當娜異軍突起、在美國演藝界大紅大紫的一年。這一年。她那說不上漂亮,但卻生動而富有特色的胖胖笑臉,不知占據了多少種雜誌的封麵,不知風靡了多少電視迷,不知在多少評選中榜上有名。

1996年最後一期《娛樂周刊》(Entertainmenl Weekly),按照慣例選出美國娛樂圈本年度傑出藝人,在12位佼佼者之中,拔得頭籌的正是這一年從大銀幕轉進小熒屏的蘿西·奧當娜。給她殊榮的原因,是因為自從她在6月間開始主持日間時段電視節目、ABC的“蘿西·奧當娜秀”(The RosieO’Donnell Show)之後,將以前其他主持人尖酸刻薄的作風一改為親切態度,“使電視觀眾改變了對日間脫口秀節目的不良觀感”。收看蘿西·奧當娜的節目一時成風。

《人物》周刊(People)將她列為“1996年最爆新聞的二十五人”之一;

她是芭芭拉·華特絲所邀請的“本年度最吸引人的十個人物”之一;

她是《婦女之家》月刊(Ladies’Home Joumal)所評出來的“最吸引人的婦女之一”;

她領養了兒子帕克(Parker),當了媽媽之後,1997年2月號《職業母親》(Working Mother)忙不迭地將她列為“全美國二十五位最有影響的職業母親之一”;

1997年4月,《時代周刊》剛將她評為1996年度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娛樂周刊》又把她列為“當今最偉大的五十位喜劇明星”的第十名……

操有紐約長島口音的蘿西·奧當娜有一次對記者說:

“那次在飛機上,忽然看見一位有名的女士走過,我對旁邊一位朋友說:‘老天,那是伯特·巴卡拉齊!’那位女士轉過臉來說:‘老天!蘿西,是你!”’對於像蘿西·奧當娜這樣的人來說,被人們驚喜地認出來說“是你”,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把她童年時崇拜的偶像請到她節目的客人席上;意味著與影視界巨星麥當娜、湯姆·漢克斯和他的妻子麗塔·威爾遜(Ritz Wilson)是莫逆之交;意味著當一個領養兒子的單身母親;但是更主要的是,這個名字意味著早年不幸所產生的驅動力如此深刻,滲透了她生命的每一部分。

蘿西1962年生於一個愛爾蘭天主教家庭,“在我們這樣的家庭裏,家人之間的感情是不外露的。”她在五個孩子排行老三。父親是偵察衛星的設計師,對於蘿西的成長來說,這位父親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母親,盡管母親在蘿西10歲那年死於乳癌。

“母親的死改變了我的一切,我不知道母親如果活著的話我是誰。但我寧可不要一切,也要看看母親不死的話我會是什麼樣。”也許她從來沒有從喪母的悲劇中恢複過來,她的家人誰也不提那個,“家裏沒有人談母親的事。她的所有東西都搬走了。”

第二個不幸,是父親從來不管孩子們,最後離開了她和她的四個兄弟姐妹。60年代是個動蕩的年代、反叛的年代,在那個年代人們隻能自求多福。這種情感上的拋棄,對於小蘿西造成很嚴重的創傷。“我通過劇院、電影和書籍才生活在真實的感情世界裏。我父親與我們很隔膜,在感情上無法依靠,我很少跟他講話。’五個孩子相依為命,輪流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們總算由鄰居照料幫助著在長島長大了。現在幾個兄弟姐妹大多仍住在紐約一帶,三個兄弟,一個是律師、一個是會計師、一個是廣告經理;她的妹妹過去幹銀行,現在幫她打理生意。兄弟姐妹之間關係很密切。

為了填補缺乏父母之愛這個空白,蘿西就依靠電視節目,《八個足夠》,《斑鳩之家》,等等。“我一邊看這些節目,一邊希望我父親也遇上一個朱麗·安德魯斯(Julie Amdrews),電影《音樂之聲》中扮演女主角的影星),給我們家帶來愛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