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一 “秀一口”技巧(1 / 3)

用智慧點燃秀口的烈焰。

(一)抽薪秀

1、題解

有一句古話,叫“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其意思是說,要想止沸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抽薪”;釜(鍋)底下的“薪”(柴禾)抽掉了,賴以加熱致沸的能源也就沒有了,水自然就無法沸騰了。要想“剪草”,最重要的是“除根”;草根被除掉了就永遠不會再長出芽來。

在論辯中,如果能抓住對方觀點的紕漏,然後將其觀點中的支柱猛然擊塌,使其猝不及防,就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2、技巧

(1)找出對方的觀點或言辭中的紕漏,這是在“釜底”下“抽薪”的突破口。

(2)“薪”與“沸”實際上是一個因果關係,它們之間有一種必然性聯係。在論辯中,可以根據這種必然的聯係,用原因證明或否定結果,也可用結果證明或否定原因。

(3)“釜底”的“薪”可能很多,也就是說,支持對方觀點的論據很多,論辯時要抓住其主要的、本質的,而不能麵麵俱到,否則會失去威力。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齊景公修建路寢台,已經打好了地基。此時,逢於何的母親死了。他拜求晏子轉奏齊景公,請求把母親的屍體葬在路寢台的牆下;與其父合骨。

為此,晏子見齊景公說:“有個叫逢於何的人,母親死了,要葬在路寢台的牆下,與其父合骨。”齊景公聽後,勃然變色,生氣地說:“從古至今你曾聽說過有請求在君主宮殿下埋葬死人的事嗎?”晏子回答說:“古代的明君,宮室台榭建得少,又很儉樸,從不侵占活人的住宅,也不侵占死人的墓地,所以從未聽說有請求在君王殿下埋葬死人的事。可是,現在的君主,蓋了許多宮室台榭,侵占了活人的住宅,侵占了死人的墓地,使活著的人不得安生,死了的人屍骨離散。為了自己的奢侈遊樂,既欺淩活人,又欺淩死人,這不是賢君應有的行為。為了滿足自已的欲望,不顧百姓的生死,不是治國正道。我還聽說,活著的人不得安生,就積蓄了憂愁,死了的人不得安葬,就積畜了悲哀。積蓄了憂愁就留下了怨恨的種子,積蓄悲哀的就留下禍患的根子。君王不如允許逢於何葬母於宮牆之下吧。”

齊景公同意了逢於何的請求。

3、鑒言

通過窺視對方美麗的言辭或激昂的情緒,洞見其觀點或言辭的紕漏,來個釜底抽薪,使其從沸點直落冰點。由於“溫差”太大,使其難以應答,你就會占有明顯的優勢。

(二)諷喻秀

1、題解

喻是比喻。諷是諷刺。用比喻的方法諷刺對方,使對方的思維被你做的比喻時的形象所困擾,措手不及。此法妙在比喻和諷刺聯姻,珠聯璧合。

2、技巧

(1)所設的比喻要生動形象,使其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奧的道理淺濕化,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2)諷刺要有力,提出的問題要尖銳,不能含糊其辭。

(3)諷刺要寓於比喻之中,兩者不能遊離,否則將顯得生澀。

“七君子事件”中的史良,在法庭與法宮、檢察官的論辨中,用喻答反駁的所謂七君子電報與西安事變有聯係的說法,有這樣一段對話:

檢察官:在西安事變前,你們給張學良、宋哲元、韓複榘、傅作義發電報是有聯係的,你們應該對此負責。

史良:一個刀店,每天都會賣出許多把刀,多數買了刀的人是用來切菜,也不排除有人會用買來的刀殺人的可能性。照檢察官的意思,難道凡是殺了人都要由刀店負責嗎?

3、鑒言

諷刺對方時,借用一個比喻,不但增加對自己命題的確證,也增加對手反駁的困難,因為對手除需反駁你的論題外,還要設法反駁你的比喻。

(三)擒縱秀

1、題解

論辯中先放後收,常能出奇製勝,一“縱”一“擒”,就猶如一股奇兵,使論敵在放鬆戒備中上當,最終無可奈何地服輸。

2、技巧

(1)要注意“擒”與“縱”的關係,一般說來,要先“縱”後“擒”。以“縱”引“擒”,形“縱”實“擒”,“縱”中有“擒”。

(2)在論辯中用此戰術,先“縱”就要放得開,要達到麻痹論敵的目的,“縱”要為“擒”創造條件,這是爭取優勢深謀遠慮的方略。

(3)“縱”隻是手段,“擒”才是目的,所以“縱”時不要放虎歸山,在“縱敵”前要對論敵可能采取的對策作出同樣的估計,特別是預先為論敵可能提出的遁辭設置關卡和障礙,斷其退路。布下天羅地網,令其不得不俯首就擒。

蘇北鹽城有個窮船夫施三小子。一天,他撐船到登瀛橋西。誰知天氣陡變,一時狂風大作,舵扳不住,帆落不下,那船一頭撞斷了大財主陳萬金家傍水賞月樓的柱子。這陳萬金是鹽城一霸,橫行無忌,一手遮天。如今,他家的柱子被撞斷了,這可不得了。他命人把施三小子毒打了一頓,還不解氣,又押送縣衙門治罪。

施三小子的妻子慌了手腳,趕忙去請求當地好打抱不平的口才家沈拱山。沈略一思考,就說:

“好吧,這事我來辦。明天,你讓施三小子在堂上高喊我舅舅就行了,我自有道理。”

第二天,受了賄賂的縣老斧把驚堂木拍得直響,高聲喝道:“施三小子,你好大膽!行船撞斷陳員外家的樓柱子,你知罪嗎?本堂判決:打你四十大板,木船收官,把你老婆斷給陳員外家當奴婢,以賠償損失。”

沈拱山在大堂口聽到這些話,立刻奔上前去。

施三小子見沈拱山來了,連忙高叫:“舅舅、舅舅,快救我!”沈拱山忙問:“你犯了什麼罪?”施就把木船撞斷了傍水賞月樓的事告訴了他。沈卷起衣袖,怒氣衝衝,把施連打三個耳光,一邊罵道:“小畜牲,從小就不學好,叫你騎馬你下河,叫你行船你上岸!”

“我沒把船撐上岸啊!”

“你還狡辯,沒上岸怎麼撞倒人家的樓住了啊!”

“他家的樓是傍水造在河裏的啊!”

沈拱山聽到這兒,變了臉色,轉身對縣老爺說:“老爺,這就是陳財主的不是了。河麼,是行船的,怎麼能砌樓呢?”

縣老爺被問得說不出話來,隻是說:“那就放了這小子罷,把船還給他。”

站在一旁剛才還得意洋洋的陳萬金急了,忙說:“老爺,老父,您怎麼不秉公辦案啊?”

沈厲聲喝道:“你在官河上私造民房,阻塞河道,該當何罪?”

施三小子也插嘴道:“老爺,我那木船頭的擋浪板撞壞了。”

沈拱山緊追不放:“如不賠償,就跟我上道台衙門打官司!”

陳萬金害怕把事鬧大,隻得賠償了施三小子的擋浪板,灰溜溜地出了縣衙門。

3、鑒言

請記住:論辯同拳擊一樣,隻有把拳頭收回來,出拳才更凶狠,更有力。

(四)攻毒秀

1、題解

就是用毒藥來治療其他毒素的疾病。在論戰中是指用對手本身的矛盾來反駁對手。

2、技巧

(1)先要分析對方論辯過程的矛盾。即我們所說的“毒”。這是找到病症的關鍵一步,以供下步論辯時能“對症下藥”。

(2)設計反駁對手的方案,也就是製造自己的“毒”,這種“毒”是針對對手的“毒”設計的,要做到對症、高效、殺傷力強等特點,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

(3)語氣要沉穩,不能急躁,耐心地去反駁,有時甚至可以退步,使對方矛盾暴露得更為明顯,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反駁更為有力。

(4)反駁對方矛盾的同時,要謹防自己的論辯係統出現矛盾。否則,將“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更無從反駁對方。

《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則是說明利用對手認識上的矛盾來反駁他的論斷的:

燕王聽人說遠處有一個人通曉長生不死的秘法,喜出望外,立即派了一個臣子遠道趕去向那人學習,想等他學成回來教給自己,豈不能長生不死了嗎?這臣子日夜兼程,趕了好幾天才到,知道那個“通曉長生不死秘法”的人,在前一天死了。徒勞往返,隻得空著手來見燕王,燕王聽了這種情況非常生氣,責怪這個臣子慢了行程,誤了大事,要將他處以死罪。這時殿上一個大臣對燕王道:

“人最憂患的無過於死,最看重的無過於生,遠方那個人自稱有長生不死的秘法,而他自己卻死了。既然他不能使自己不死,又怎能使大王長生呢?這個奉命前往學‘長生不死秘法’的臣子,無論行程快慢,拿到‘秘法’與否,都是一樣。大王要治他的罪,難道到現在您還認為那‘長生不死的秘法’是真的嗎?”

燕王隻得赦免了這個臣子的死罪。

3、鑒言

這個大臣的手段厲害嗎?請您想盡辦法借用過來,對方在與你論辯時的前後有矛盾嗎?請您抓住它不要放掉,有了這兩個武器,您就會置對方的論辯於一個“死胡同”,最後使其乖乖投降。

(五)荒謬秀

1、題解

謬論來攻擊謬論,而我方謬論是根據對方的謬論人為製造的,其製造方法可以是對對方謬論的模擬,也可以是對對方謬論的引申,還可以是對對方謬論的類比。這種人為製造謬論,用以反駁對方謬論的方法,叫做荒謬秀。

2、技巧

(1)發現對方的謬論,並對對方的謬論進行全麵的透視,然後尋找適當的角度或是尋找縫隙。

(2)用模擬、引申、類比的方法製造謬論在論述自己的謬論時,不要忘記對方的謬論,最好要與其形成對比。

(3)最後結尾時可以做一些歸納(指長篇論辯)但較短的論辯,隻要最後一句帶有一點揶揄、調皮的口吻便可。

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積極參與了《獨立宣言》的起草,為爭取黑人解放發表過演說,為建立美國的民主進行過鬥爭。他在指責一項有錢人才有姿格當選為議員的法律時說:“要想當上議員,就得擁有30美元。那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我有一頭驢,它值30美元,那麼我就可以被選為議員了。一年之後,我的驢死了。那我的這個議員就不能繼續當下去了。請問,這究竟誰是議員呢?是我,還是驢?”

在美國的廢奴運動中,廢奴主義者菲力普斯到各地巡回講演,一次,一個來自反廢奴勢力強大的肯塔基州牧師問他:

“你要解放奴隸,是嗎?”

“是的,我要求解放奴隸。”

“那你為什麼隻在北方宣傳?幹嘛不敢去肯塔基州試試?”

菲力普斯反問:“你是牧師,對嗎?”

“是的,我是牧師,先生。”

“你正設法從地獄中拯救鬼魂,是嗎?”

“當然,那是我的責任。”

“那麼你為什麼不到地獄去?”

其實,牧師的提問很有道理,一個聲稱要解放奴隸的人,總在沒有奴隸的地方叫喊,確實讓人心煩。但無奈菲力普斯的反駁太有力了。

據《嘻談錄》記載:某把兄弟均愛說謊,把兄說:“我昨日吃了個極大的蒸餑餑,用一百斤麵,八十斤肉,二十斤菜,包了一個,蒸好了用四張方桌才放得下;二十幾個人四麵轉著吃,吃了一天一夜,沒吃到一半,不見了兩個人,原來那兩人鑽進裏頭掏餡兒吃呢。你說大不大?”把弟說:“我昨天吃的肉包子,那才叫大呢:幾十個人吃了三天三夜,沒見著餡兒。往裏緊吃,出一塊石碑來,上寫‘離餡還有三十裏’,你看大不大?”把兄說:“你這麼大的包子,用什麼鍋蒸的?”把弟說:“就是你蒸餑餑的那鍋口。”

3鑒言

針鋒相對地強攻被稱為論辯的重武器,當遇到對方用重武器時,你可以以荒謬秀化解它。

(六)棉針秀

1、題解

如果論辯中既不想太強硬,又不想丟掉自己的原則主張,就用棉裏藏針法,這意味著軟中有硬,硬是通過軟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表現在論辯中就是語言的鋒利軟中有硬,硬中有軟,既不失自己的原則主張,又能使對方接受。

2、技巧

(1)“軟”是辯辭的外在表現形式,在其中可以運用一些謙詞、敬語、委婉語等,使人聽起來舒服。

(2)“硬”是整個辯辭的主線,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無論怎樣的“軟”,都不要忘記夾雜著“硬”,即所說的“藏針”。

(3)“軟”和“硬”要交叉開來,“軟”了後要“硬”,“硬”了後再“軟”,軟硬交叉,形成一波三折的氣勢。

有一段相聲說道:諸位別走,有錢您幫個財緣兒,沒錢您幫個人緣兒。站腳助威我也知您的人情。

小哥兒幾個說了半天了,就為混碗飯吃。我們這鍋飯剛煮得,眼看到嘴了。啪!您給揚一把砂子,我們吃不了,您也拿不走,你說你損不損?還有一樣得說清楚:不是誰的錢都要,好幾百位都給錢,說相聲的早發財了。左鄰右舍您別給,周圍做買賣的您別給,有大票換不開的您別給,哪位有零錢今兒不願給的,您別給。

不過,都不給,我們吃什麼呀?無君子不養藝人。我們沒能耐,我們的能耐都在您口袋裏哪,您不給錢,我們的能耐在哪兒?這話又得說回來了,您也不能都不給呀,我們就靠諸位養活呀!我們是您的歡喜蟲兒。您喜歡養貓,我們就是貓;您喜歡養狗,我們就是小狗;您喜歡養鳥兒,我們就是鳥兒。養鳥兒不是聽叫叫嗎?小哥兒們叫半天,該您喂了,哪位有零錢,給帶個頭兒,我看也不費勁兒,掏出來‘啪’一扔,摔破了您都甭管3、鑒言整段話一波三折,軟中有硬,大量的敬詞、謙詞、委婉詞中夾著幾個剛強有力的反問句,使人聽得進,叫人不得不掏出錢來,棉裏藏針的妙在這段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