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國末至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漢書·藝文誌·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後有趙蕤著《反經》綜述雜家。

雜家是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製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誌》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誌》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值得一提的是,胡適先生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認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

春秋戰國時期,舊製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製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製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製(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製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製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製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是一個天崩地裂的曆史巨變時期,國家權力的載體是這樣轉移的:以天賜神授為政治信仰的國君→以家族血緣為組織紐帶的貴州卿大夫→以政治軍事才能以及道德品質為地位基礎的士。

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人才輩出的時代,發生重大社會變革的時代,其文化成果在中國文化史和人類文明史上都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