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寧戚欲幹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於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於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明日複見,說桓公以為天下。桓公大說,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人也。衛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聽必有以矣,今聽而不複問,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
長者,當舉也。桓公得之矣。
——《呂氏春秋·舉難》
譯文
寧戚想向齊桓公謀求官職,但處境窮困,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舉薦,於是就替商人趕著裝載貨物的車來到齊國,晚上露宿在城門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裏打開了城門,讓路上的貨車避開。當時火把很明亮,跟隨的人很多。寧戚在車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傷,就拍擊著牛角大聲唱起歌來。桓公聽到歌聲後,撫摸著自己的車夫的手說:“真奇怪!那個唱歌的不是個平常人。”就命令副車載著他。桓公回城後,到了朝廷裏,跟隨的人員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準備接見他。寧戚進見齊桓公,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桓公。第二天又進見齊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很高興,準備任用他。群臣勸諫他說:“這位客人是衛國人。衛國離齊國不遠,您不如派人去詢問一下。如果確實是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說:“不能這樣。去詢問他的情況,是擔心他有小毛病。因為一個人的小毛病而丟掉他的大優點,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
雜家智慧故事
凡是聽取別人的主張一定有某個取舍的根據,現在聽從了他的主張而不再去追究他的為人如何,是因為他的主張合乎自己的標準。況且人本來就難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後用其所長,這就是得當的舉薦啊。桓公算是掌握住這個原則了。
相傳戰國時期衛國左氏人,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與《儒林列傳》記吳起在魯“嚐學於曾子”,至魏又拜子夏為師。周威烈王十四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吳起由於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就毅然殺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殺妻求將。魯君終於任命他為將軍,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吳起治軍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誌,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吳起的得勢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魯國有些人在魯公麵前中傷吳起說:“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他小時候,家資十全,他想當官,從事遊說活動沒有成功,以致家庭破產。鄉鄰都恥笑他,吳起就殺了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逃出衛國而東去。他和母親告別時,咬著牙發誓說:‘不為卿相,不複入衛’。此後他就在曾申門下學習。過了不久,他母親去世,他竟然沒有回家。曾申為此很鄙視他的為人,和他斷絕了關係。吳起這才跑到各國,學習兵法。這般小人,萬不能重用。”
魯君因而疑慮,就辭退了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