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攻宋,燕王使張魁將燕兵以從焉,齊王殺之。燕王聞之,泣數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餘興事而齊殺我使,請令舉兵以攻齊也。”使受命矣。凡繇進見,爭之曰:“賢主故願為臣。今王非賢主也,願辭不為臣。”昭王曰:“是何也?”對曰:“鬆下亂,先君以不安、棄群臣也。王苦痛之而事齊者,力不足也。今魁死而王攻齊,是視魁而賢於先君。”主曰:“諾。”對曰:“請王止兵。”王曰:“然則若何?”凡繇對曰:“請王縞素辟舍於郊,遣使於齊,客而謝焉,曰:‘此盡寡人之罪也。大王賢主也,豈盡殺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獨死,此弊邑之擇人不謹也。願得變更請罪。’”

——《呂氏春秋·行論》

譯文

齊國攻打宋國,燕王派張魁率領燕國士兵跟著齊軍一起前往攻宋,齊王殺了張魁。燕王聽到這消息,眼淚一行行落下來。他召來有關官員告訴他說:“我派兵跟隨齊軍一起進攻宋國,可齊國卻殺了我的使臣,我要立即發兵攻打齊國。”使者接受了他的命令。這時凡繇進來拜見燕王,他勸燕王道:“您是賢明的君主,我才願當您的臣子的,如今看來您不是賢明的君主,我想要辭去,不再做您的臣子了。”燕王說:“這是為什麼?”凡繇回答說:“鬆下之難的時候,我們的先君不得安寧而被俘。您對此深感痛苦,但卻依舊侍奉齊國,這是因為力量不足啊!如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攻打齊國,這是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賢德。”燕王說:“好吧。”凡繇說:“請您停止出兵。”燕王說:“可以不出兵,但應該怎麼辦呢?”凡繇回答說:“請您穿上白衣素服離開宮室住在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謝罪,這麼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的君主,怎麼會把諸侯的使臣都殺了呢?然而單單燕國的使臣被殺死了,這是我選擇人不慎重啊!我希望能讓我改換使臣以表示請罪。’”

雜家智慧故事

古詩說:“要想毀壞它,必須將它重疊起來;要想摔倒它,比先將它高舉起來。”這詩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重疊起來卻能不被毀壞,高舉起來卻能不被摔倒,大概隻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吧!

春秋末年,軍事重鎮淮陰因地處水鄉,成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中淪落為亡國奴的世襲貴族們的棲身定居之所。一時間,韓國、齊國等亡國的世襲貴族在這裏酒肉笙歌、苟且偷生,絲毫沒有亡國的恥辱。在一群及時行樂的世襲貴族中,也有少數一些人忍辱負重,尋找複國雪恥的機會。其中,飽讀兵書的韓信就是難能可貴的一個。

韓國滅亡後,身為韓國世襲貴族的韓信淪落街頭,過著食不果腹、斯文掃地的生活。盡管如此,韓信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韓國貴族的後裔,沒有忘記複國雪恥的重任。

韓信正遇最窮苦之時,淮陰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他侮辱韓信,說道:“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並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他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

一個偶然的機會,韓信殺掉一名準備回秦營報信搬兵的官人,並提著秦軍官人的腦袋投奔項梁大營。韓信滅秦雪恥的大誌和文韜武略的將才非但沒有引起項羽的重視,而且還在數次合理的建議和請兵作戰中遭到項羽的恥笑,惟有一個執戟郎中的卑微身份,讓韓信懷才不遇地繼續留在項營等待機會。

項羽“破釜沉舟”,於巨鹿與秦軍大將章邯決戰。在數次攻城而不能迅速獲勝時,項羽不顧範增和韓信接受章邯議和的建議,執意取章邯的人頭為叔父報仇。為保存實力、壯大楚軍,韓信和陳平用“屢有降軍兵士出逃”一計,讓項羽答應了章邯議和的請求。然而,為平衡項軍和歸降秦軍的力量,項羽決定坑殺歸降秦軍二十萬。看著項羽如此狹隘的心胸,韓信決然離開楚營,投奔漢營劉邦而去。他把蕭何給他的推薦信呈上去,最後當上了大將軍;如果韓信當初殺死那個小混混,殺人償命,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幫助劉邦攻打項羽,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