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發酵在記憶中的陳年老酒
散文隨筆
作者:王振武
玉門,是我的父輩們曾經勞作生活過的地方。
玉門,也是我曾經兩次踏訪擁抱過的地方。
我記憶中的玉門,猶如發酵在心中的陳年老酒一樣,很值得追尋和品味。
還是在孩童時,我老是纏著父親講述有趣的往事。而父親在回憶往事時,總免不了要反複講述自己帶著二叔去玉門油礦倒磚坯子的勞苦曆史。解放初,爺爺們給王室大家庭掙來了一頂地主分子的鐵紗帽,使得本來有點兒殷實的家境驟然間跌入了一貧如洗的深淵。為了養家糊口,身為長子的父親便帶著體弱多病的二叔,掮著簡簡單單的行李,乘坐解放牌大卡車遠赴西部邊陲玉門油礦賣苦力倒磚坯。身材高大結實硬朗的父親天生就是賣苦力的千裏馬,心靈手巧和爐火純青的人際關係,很快就鍛造成了倒磚坯的行家裏手,得到磚廠負責人的賞識而成了班組頭頭。後來由於大家庭的生產勞作需要,在接二連三的家信催促下,磚廠負責人才不得不同意父親返家務農,我的苦命的父親從此也就失掉了當工人吃皇糧的難得機遇。
二叔由於不善於經營莊稼,隻好留在油礦繼續打工勞作。幸好時運好轉,忠厚老實且有些文化的二叔被轉為正式職工,從而也就順理成章地沾上了石油工人的珠光寶氣。於是在上世紀60年代,二叔又糊裏糊塗地跟著王進喜這位喝著石油河水成長起來的鋼鐵巨人,一路凱歌地進發到了東北的大慶油田開辟第二戰場。二叔說,在玉門立下了赫赫戰功並獲得了“鑽井闖將”、“全國勞模”稱號的王進喜所帶領的1205標杆隊支援大慶時,有的人白天還在崗位上緊張地勞動,接到通知後,連家信也來不及寫,衣服都來不及換,就打起背包,連夜出發。到大慶下車後,一不問吃,二不問住,人拉肩扛,豎起井架,隻用五天時間就打成了一口井,創造了裏程碑式的輝煌。於是,“鐵人”的美譽傳遍全國。大慶會戰初期的“五麵紅旗”,有四麵來自玉門;“八大老總”,有六名來自玉門。正因如此,玉門的技術骨幹才在大慶留下了曾使一代人流下熱淚的“玉門風格”,那就是“哪裏有石油就到哪裏去戰鬥”,“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晚年的二叔還飽含深情地說:“玉門是我的第二故鄉,玉門是我幹革命的起跑線,玉門油礦使我徹底甩掉了地主分子的帽子而走上了新的石油征程。”
三叔王榮槐,可以說是王室家族的佼佼者。三叔少年好學,加之從小就受祖父的親傳和熏陶,不僅學業成績好,而且還寫得一手好字。張掖中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當過民辦教師,由於羞愧難當的地主成分,曾遭受了過多的指責和白眼。上世紀50年代末從張掖師專中文專業畢業後,他辭別萬劫不複的家庭,毅然決然地遠赴玉門打算開辟新的天地。經組織分配,到玉門一中紮根執教,自始至終,兢兢業業堅守40年。三尺講台係學子,數載秉燭鑄師魂,汗水澆開桃李蕊,心血育就棟梁才,學子遍布華夏大地。平素甘淡儒修,不慕榮利,一身正氣敢碰硬,兩袖清風不染塵。在現今玉門的中老年階層中,隻要你一談到王榮槐,他們大都說他是難得的一位好老師。大凡是上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玉門人,不管認識與否,都會稱讚王榮槐寫得一手好書法。可見三叔的知名度有多高。三叔的書法,真行草隸篆五體皆工,草、隸二體,更是雙絕。在甘肅省書協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三叔當選為理事。隻可惜好景不長,天命難違。1989年初春,他感到肝區隱隱作痛,想去檢查。可當時的情形是,到縣醫院看病要學校逐級報批,為了學生,也為了簡單省事,他一直忍著疼痛繼續執教杏壇。直到次年暑假,他才隻身一人到蘭州檢查治療,但令他深感意外的是,自己的病已發展到了肝癌晚期,早已失去了救治頑症挽回生命的最佳機會。1991年元月,剛剛54歲的三叔就飲恨執著的教壇和鍾情的書壇,過早地謝世長眠了。追悼會期間,莘莘學子們真誠回報老師的是鋪天蓋地的挽幛和火葬場上的兩大卡車花圈。三叔雖然過早地離他的親人而長眠不醒了,但他所取得的教學、書法成就和贏得的崇高社會榮譽,絕對是留給自己親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否認,是玉門這片熱土滋潤養育了三叔30多年的青春和年華,是玉門的父老鄉親和一大批授業門生激勵和鼓舞著三叔在教壇書壇上邁出了鏗鏘有力的步伐,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贏得了崇高的社會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