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聲》報社股東公約
我們是一個不需要到匈牙利經濟法院注冊的“股東會”。
我們的投入,很可能沒有分文的經濟收入。但是當我們看到遠離故土的同胞們,手捧我們的報紙……我們將欣慰地想,我們又為自己的同胞做了一點事兒。這就是我們投入之所得。
我們投入的是不影響自己生活、工作的很微小的一部分資金,我們創造的將可能是巨大的、影響我們華人精神生活的萬代之業。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一筆很合算的“生意”!
為此
我 公司 人立誓:
自願承擔《歐洲之聲》報社按月分攤給我的辦報集資款項。此款項數目以報社財務部門當月經濟結算公布表為準。按月主動交納,決不拖欠。
簽名:
編號:
《歐洲之聲》報社“股東公約”落筆後,立刻有二十五名“股東”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們先後參加簽名的順序為:
張曼新、文明遠、劉厚祥、劉進文、陳塔、餘文龍、方永鈞、張健、蔡兆清、王少媚、段惠來、鄭可龍、程康武、馬良、胡依仁、楊一稼、王晨、宋萬軍、郭偉誌、陳壽慶、謝建忠、俞鈞、韓開平、劉玉華、郭秀燕。
此外,還有一些雖沒有在“股東公約”上簽名但依然默默地為《歐洲之聲》報的創辦無私地奉獻者。他們是:
鄭學義、沈建豪、戴軍、屈君、伊逸夫、王雪飆、樂誌信、吳永安、張榮軍、劉雲龍、陳曉玲、沈明、席晏斌。
楊占軍先生向報社損贈了一部汽車。
這一長串名字,每一個都不啻於一塊堅硬的基石,在旅匈華僑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峨不朽的文化豐碑!
這一晚,時至午夜後的兩三點鍾,這些“賠錢董事會”的股東們依然情緒激昂,誰都不肯離去。他們以高昂的豪情,展望著旅匈華人事業的明天。
張曼新身先士卒,不僅以匈牙利長城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名義與匈牙利華人企業中的“十佳公司”一樣每家出資一萬美元讚助《歐洲之聲》報的辦報經費,而且立刻交付了本年度的十二萬四千福林的“股東”款項。
張曼新為社長的《歐洲之聲》報,於一九九四年八月八日正式創刊。
首期出版的對開四版的《歐洲之聲》,以其言簡意賅及文筆犀利的“發刊詞”,顯示出不同凡響的卓然風姿。
發刊詞
當代旅匈華人,已不僅是地域概念,更不是簡單稱謂,而是一種華夏精神的象征,其實質內涵是“自食其力,自擔風險,自我發展,自強不息”。
有人說,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華人;哪裏有了華人,哪裏就有興旺。說的是華人的商品意識,經營能力,雖有誇張,但不離譜。
又有人說,哪裏有人煙,哪裏就有華人;哪裏有了華人,哪裏就有繁榮。講得有點玄,但不無道理。華人具生存意識,能吃苦耐勞,素有口碑。
不過也有人說,當今世界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華人,一個華人就是一條龍,奇招疊出,能量無比。但若群龍相聚,便會失其招數,折其銳氣,化龍為蟲。雖不無遺憾,但確有其事。
近年,歐洲經濟不振,失業人口增加,非法移民滲入,有些地區狹隘的排外情緒有所抬頭,加之輿論導向不力,華人社團不和,給本來聲譽良好、並為所在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華人,無端地蒙上一層陰影。人為的、客觀的種種因素,導致了對華人的許多偏見。在這一特殊的曆史背景下,年輕的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無畏氣概,毅然結束了發行已達萬份以上的原《會刊》,在全歐華人社團聯合會和全體旅匈華人的支持下,終於奏響了《歐洲之聲》第一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