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元培早期的教育活動中,已表現了他不因襲陳規,勇於革新的精神。他在南洋公學特班確也培養了一批高材生,如邵力子、黃炎培、謝無量、洪允祥、李叔同、王世澂、胡仁源、項驤、貝壽同等,都是他所賞識的,其中有些人後來成為民主革命的知名人士和學者。
這一時期,蔡元培的思想趨向激烈,開始突破改良主義思想的藩籬,傾向革命。1902年春,蔡元培與在上海的新派人物蔣智由(觀雲)、林獬(少泉,後改名白水)、葉瀚(浩吾)、王小徐(季同)等發起建立團體,定名為中國教育會,蔡元培被推舉為會長。中國教育會在宣傳反清革命,聯絡東南地區革命同誌以及改良教育等方麵,都起過一定的作用。
1902年底,南洋公學學生因不滿學校當局的高壓政策發生了退學風潮,蔡元培支持並參加了這次學生運動。經他提議,由中國教育會資助,這些退學生組成了愛國學社。蔡元培被推舉為學社總理。他為籌措學社經費,不顧愛子重病親赴南京借款;登輪之際,家人趕至報告長子夭折噩耗,他忍痛委托友人料理後事,揮淚北上。這種“臨難不亂,承諾不苟變”的精神,使友人無任欽佩。學社章程規定:“重精神教育,重軍事教育,而所授各科學皆為鍛煉精神、激發誌氣之助。”蔡元培也要求“用吾理想普及全國,如神經係之遍布腦筋於全體”。認為“學社果能達此希望”,則“吾中國之前途,實大被其影響”。這同樣清楚地表明了他辦學的目的。在學社成立之前,蔡元培還與友人發起組織了愛國女校,開始由蔣智由任經理,不久蔡元培繼任,學生為發起人眷屬,後逐漸增加外來學生。他在愛國學社注重培育學生的革命精神,鼓勵學生自由閱讀,定期帶領學生舉行革命演說。他這時已“公言革命無所忌”。他和章太炎等組織張園演說會,宣傳反清革命,並針對沙俄在我國東北的侵略活動,號召拒俄救國。他還發起組織保國會,聯絡同誌,擴大影響,並在《蘇報》發表《釋“仇滿”》等重要文章,正確地指明了民主主義的革命要求,反對了當時在一些革命者中流行的排滿之說。他自己也斷發短裝,與學生一起進行軍事操練。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的革命活動,曾引起清廷的注意,當時上海商務大臣呂海寰曾致函江蘇巡撫恩壽,密告“上海租界,有所謂熱心少年者在張園聚眾議事,名為拒法拒俄,實則希圖作亂,請即將為首之人密拿嚴辦”。清政府則下令“嚴密查拿,隨時懲辦”。1903年6月,蔡元培因學社內部糾紛,憤而辭去職務,赴青島習德語,準備到德國留學。不久即發生了章太炎、部容被捕,《蘇報》被查封事件,蔡元培以無畏精神於9月返回上海,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並經常到獄中探望章太炎和鄒容。同年底,他與王小徐、蔣維喬等發起組織“對俄同誌會”,並參與創辦《俄事警聞》報(後改名《警鍾》日報),它繼承了《蘇報》傳統,采用白話和插圖形式,廣泛宣傳反對沙俄侵略和革命的思想。蔡元培為辦好這份報紙付出了極大心血,除了編輯和瑣碎的社務工作外,“每晚總須撰寫兩篇論文——一篇文言,一篇白話。那時先生右手凍瘡潰裂,腫得好似饅頭一般,我記得先生右手套了一隻半截露指的手套,將左手放在大衣袋裏取暖,仍舊冷冰冰的坐在那裏工作”。
其時,蔡元培認為,革命主要是通過暴動和暗殺兩個途徑,因而熱心介紹俄國虛無黨的曆史,鼓吹暗殺主義。1904年,經何海樵介紹加入秘密暗殺團,並邀鍾憲鬯(期光)、俞子夷參加,在英租界秘密從事炸彈的研製。俞子夷曾回憶說:“蔡師知道我對化學有興趣,囑我研製毒藥,所需器材由科學儀器館供應。……我課餘讀書,試驗,試製氰酸,一試即成。蔡師囑工友弄來一貓,強令其服,隻幾滴,貓即中毒死。蔡師認為液體毒藥,使用不便,易被人發覺,必須改製固體粉末。於是向日本郵購了一批藥物學、生物學、法醫學等書,從事研究,但無大進展,而研究的對象,不久即轉向炸藥。試製炸藥有個秘密組織,人數不多,地點在冷僻的弄裏,鄰近全是貼召租的空屋”。開始時,蔡元培等人采用飲血誓盟的方式,以一紙書黃帝神位等字,供於上方,殺雞滴血於酒中,他們跪地宣誓,並飲雞血餌,然後由蘇鳳初開始教授。陳獨秀、章士釗、劉光漢等隨後也加入這個秘密組織。陳獨秀後來曾回憶這段經曆說:“那時楊篤生、何海樵、章行嚴等,在上海發起一個學習炸藥以圖暗殺的組織,行嚴寫信招我,我由安徽一到上海便加入了這個組織。住上海月餘,天天從楊篤生、鍾憲鬯試驗炸藥。這時孑民先生也常常來試驗室練習,聚淡”。蔡元培為了貫徹他認定的暴動和暗殺是革命的主要手段,因而注意在愛國學社學生中種下暴動的種子,在愛國女校學生中種下暗殺的種子。他為愛國女校寫的校歌有“特殊新教育,舊法新俄吾先覺”句,並設有法國革命史,俄國虛無黨史以及化學等課程,意在訓練青年女子實行暗殺以貫徹俄國虛無黨的主張。有人回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在校長室玻璃櫃裏還陳列當年製作的炸彈,這也許是他對這一段革命生涯的懷念和紀念。
1904年秋,蔡元培、章太炎等在上海發起組織革命團體光複會,又稱複古會。蔡元培被推舉為會長。它以“光複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為宗旨,成為東南地區一個重要的革命組織。陶成章、徐錫麟、趙聲、秋瑾、柳亞子等都先後加入。1905年7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不久蔡元培即在上海宣誓加入,並由同盟會總部委派為上海分部負責人。此後,他曾陸續介紹一批革命誌士加入同盟會。黃炎培曾記述他入會經過:“民國成立前七年乙已秋,吾師忽召至其寓廬,鄭重而言曰:‘我國前途至危,君知之矣。諸強虎視於外,清廷魚爛於內,欲救亡,舍革命無他道。君謂然乎?’則敬答曰:‘然’。曰:‘欲革命,須有組織。否則,力不集,事不成。今有會焉,君亦願加盟乎?’則敬答曰:‘苟師有命,何敢不從’。期以某日深夜宣誓,出誓文,中有句:‘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逐韃虜,光複中華。’吾師即指‘平均地權’句說明其理由。小子卒在吾師之前,宣誓加盟焉。”
1907年蔡元培獲得赴德留學的機會,使他多年的願望得以實現。他此時去國遠行,固有“所圖皆不成,意頗倦”的原因,同時也反映了他有“學成救國”的思想。離滬前,他把同盟會會務交給黃炎培,據黃炎培回憶:“一日,語我:救中國必以學。世界學術德最尊。吾將求學於德,而先赴青島習德文。言吾所任同盟會幹事,君其代我可乎?則敬諾。”他在北京等候赴德期間,曾應聘到京師大學堂譯學館講授國文和西洋史。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前身,故蔡元培後稱他在譯學館任教是服務北京大學的第一次。1907年6月,他以41歲的老學生身份,抵德半工半讀,翌年入萊比錫大學,研讀有關哲學、文學、人類學等課程,尤對美學、美術史發生濃厚興趣,並翻譯出版《倫理學原理》,編著了《中學修身教科書》五冊,《中國倫理學史》一冊。在德四年,他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蔡元培正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年底,奉孫中山之召回國,第二年一月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長。南北統一後,又繼續擔任北京政府教育總長。在此期間,他著手改革封建教育製度,仿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教育製度,建立起我國近代的教育體製。他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把清末學部製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實五項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宗旨,改成為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五項,刪去了違背共和政體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則的忠君、尊孔兩項教育宗旨。他強調新的五項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並以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作為公民道德教育的綱領。他重視世界觀教育,即開設哲學課程,目的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及歐洲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同時,他又主張以美感教育作為世界觀教育的重要內容,以破除人生為小己所役,一切事功以自利為前提的弊害,達到超利害,忘人我,利國福民的境界。蔡元培還主持改革學製,修訂課程,改正不合共和宗旨的教科書,小學廢止讀經,初級小學實行男女同校,各省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他還積極誰行義務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教育部除設普通教育司和專門教育司外,又特設社會教育司,希望把教育事業從學校擴大到整個社會。蔡元培所提倡的廢止尊孔讀經,實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平民教育等進步措施,以及他提出的“養成共和健全之人格”的教育方針,都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為富國強兵、發展實業而建立新教育的要求,適應了當時鞏固剛建立的共和製度的需要,具有反封建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