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下,寬容是淡泊從容的博大胸懷

人在塵世間每天經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樣樣都盡如人意。擁有寬廣的胸懷,才可以擁有廣闊的世界。懂得寬容體現的不單單是一個人人格的魅力,更是我們人生境界的升華,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橋梁,是溫暖世界的陽光。世人都需要以博大的胸懷冷靜處世,寵辱不驚,閑庭信步,行走在紅塵世上。這是容言、容事之根本。

平靜對待生活中的不平事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歎的人。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隻是紅塵一夢。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生命自然會天高、雲淡、風輕。

慧緣法師是唐代著名的法師,他曾獨自一人在寺院後的山岩洞裏修持了10年,後來又回到了承天寺,每夜都會在寺裏通宵打坐。

有一天,大殿上功德箱裏麵的錢突然丟失了,法師無疑成為眾人懷疑的對象。因為在他回寺之前從未發生過此類的事情,而且大家都知道他每夜都會在大殿內打坐,如果是別的盜賊前來行竊,他應該知曉才是。但是,當寺院主持當眾說這事的時候,慧緣法師並沒有任何反應,所有人都認為偷功德款的人一定就是慧緣了。所以,寺中的眾僧人以及和尚、居士無不對慧緣法師另眼相看,都向他投來鄙視的目光。

但是,慧緣法師處在這種人人怒目相視的環境中,仍然能夠心平氣和、若無其事。他既沒有站出來喊冤叫屈、向眾人申明一切,也並沒有流露出半點受委屈的情緒,與平常沒有兩樣。每天按時去吃飯,每晚還是照樣去大殿打坐。

終於,在七天後,寺中的主持才揭開了謎底:原來功德款根本沒有丟失,這是主持在考驗慧緣法師,想知道他在山洞中住的10年修煉到了什麼樣的境界。沒料到他竟能在遭遇冤枉的情況下,依然不改常態,以一顆平常心去生活,為此,全寺上下無不由衷地對他產生了崇敬。

我們常說,“要快樂地生活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在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尚可做到這一點,但是當你麵對各種利益紛爭的時候,還能夠保持心平氣和嗎?自己如遇到被冤枉、被暗算等這些不平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情還能悠哉地榮辱不驚嗎?

冷靜、寬容、理智、積極、平和,這幾個關鍵詞就是我們麵對不平事時應該具有的態度。生活中的事情不是樣樣都能盡人意的,我們就應該像慧緣大師那樣,心平氣和、榮辱不驚,既要看得破,又要忍得過。與其在追求是非公論上耗費大量的精力,不如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不是任人擺布,更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一種理智的生活方式。就如你無緣無故被一隻瘋狗咬了一口,難道你非要返回來對瘋狗咬一口心裏才舒服嗎?道理就是如此。

曆史對飛將軍李廣的評價相當高,唐朝詩人王昌齡曾寫詩讚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縱然李廣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看來,世人都為李廣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惋惜。而李廣自己麵對這種不公平,又是什麼想法呢?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西漢名將,他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忽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在做上穀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每次都是身先士卒,異常勇敢,置個人生死於外,戰鬥非常勇猛,以力戰聞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靠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

後來,李廣跟隨周亞夫在“七國之亂”時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了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時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李廣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他的獎賞,他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李廣因此非常不滿。

又過了幾年,屢建戰功的李廣數次未能封侯,於是向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嚐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我卻沒有封侯,這真是不公啊?”

一直沒有封侯的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了解李廣,知道他急於封侯,想最後一搏取得戰績,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所以,衛青很理智地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讓其從側路襲擊。於是,李廣奉命從側路進攻,但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於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