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和正統年間,趙豫任鬆江知府。他對老百姓問寒問暖,關懷備至,深得鬆江老百姓的愛戴。

趙豫處理日常事務有他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每次見到來打官司的,如果不是很急的事,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說:“各位消消氣,明日再來吧。”起先,大家對他的這套工作方法不以為然,甚至還暗地裏編了一句“鬆江知府明日來”的順口溜來諷刺他。這句順口溜慢慢地在老百姓中間流傳開來,老百姓見到他都叫他“明日來”。

聽到這個綽號,趙豫總是仁慈地笑笑,從不責備叫他綽號的人。

趙豫曾對人說起過“明日再來”的好處:“有很多人來官府打官司,是乘著一時的忿激情緒,而經過冷靜思考後,或者別人對他們加以勸解之後,氣也就消了。”

氣消而官司平息,這就少了很多的恩恩怨怨。

“明日再來”這種處理一般官司的做法,是合乎人的心理規律的。以“冷處理”緩和情緒,不急不躁,才能理智地對待所發生的一切,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忍一時的不冷靜,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你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你奮鬥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定方針、策略以穩步前進。

那些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實的世界。所以成大事者首先應該克服的就是自己的浮躁情緒。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讓自己奔向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而是踏踏實實地去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中國文化的精要就在於以靜製動、處安勿躁。當你控製了浮躁,你才會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會有耐心與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才會製定一個接一個的小目標,然後一個接一個地實現它,最後走向大目標。

寬容的智慧

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則必然心浮,心浮就無法深入到事物中去仔細研究和探討事物發展的規律,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氣躁心浮,辦事不穩,差錯自然會多。寬容是一種風度,可以將矛盾衝淡為和平,把急躁之火冷卻;寬容是一種理智,使人走向成熟;寬容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之間的摩擦;寬容是一種鎮靜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恪守平靜。

寬容大度,方能和諧圓滿

做無謂的爭鬥,即使是贏了也算輸。真正的智者不會為無謂的爭鬥傷了自己。寬容大度,方能和諧圓滿,懂得這一點才能真正快樂。

有一個和尚奉師父之命到山下去化緣,正走在早集市上,一個人忽然走到他的麵前,問道:“小師父,我問你一個問題,好嗎?”

“當然可以。”小和尚禮貌地回答道。

那人問道:“你知道一年有幾季嗎?”

小和尚本來以為他會問什麼高深的問題,沒有想到問題如此簡單,於是脫口而出道:“四季。”

沒有想到的是那人卻一口否定道:“不對!一年隻有三季!”

“誰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季是三個月。你說三季,那三季叫什麼?”小和尚有點兒不悅地說。

“三季叫早季、中季、晚季,一季有四個月。”那人非常武斷地說。

“四季!”

“三季!”

小和尚和那個人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不讓誰。後來,那個人提議說:“這樣吧,咱們問你的師父,他要是說一年四季,算我輸,我給你磕三個頭;他要是說一年三季,算你輸,你給我磕三個頭。怎麼樣?”

“行。走吧。”小和尚自信地說。

於是,小和尚帶著那個人回到了寺院。他們來到老師父的麵前,說明來意。老師父看了看那個人,微笑著說:“是你對了,一年隻有三季。”

小和尚聽得目瞪口呆,用懷疑的目光看著師父。

老師父對小和尚說:“快給他磕三個頭吧。”事先有約,小和尚不得不給他磕了三個頭。那個人得意地下山了,小和尚不解地問師父:“師父,一年明明是四季,你怎麼說三季?”

老師父說:“他問這麼簡單的事,就說明他是一個不簡單的人!你看他那個樣子,我如果說四季,他會那麼得意地下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