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催眠效應中,思想受到影響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象”,是被動地接受一種經過計量的精神能量,他會陷入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因此降低了自己抵禦其他人的思想波動影響的能力。無論是用於吸引人,還是用於催眠,我們所使用的力量都是一樣的。心理效應的兩種表現形式事實上能夠融為一體,有時候我們很難在它們之間劃清界線。
心理效應的兩種表現形式——“著迷”和“催眠”之間存在相似性。在著迷這一表現形式中,思想波從一個心靈傳遞到另一個心靈並產生影響,它並不以身體為中介,而是通過以太傳遞。催眠效應則與之相反,這種影響會因為傳遞、敲擊和眼神的交流而加強。
在催眠效應中,思想受到影響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象”,是被動地接受一種經過計量的精神能量,他會陷入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因此降低了自己抵禦其他人的思想波動影響的能力。
無論是用於吸引人,還是用於催眠,我們所使用的力量都是一樣的。心理效應的兩種表現形式事實上能夠融為一體,有時候我們很難在它們之間劃清界線。
催眠效應是正式術語“麥斯麥催眠術”的另一種形式,這一術語是為了紀念其發現者弗雷德裏克·安東·麥斯麥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麥斯麥在18世紀的後半段通過大量的催眠實踐,最終確立了這種心理效應的方法。然而,事實上早在麥斯麥之前的幾個世紀,人們就已經知曉這種力量,並能夠熟練使用,後人隻不過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重新發現了這種催眠術,並使它更加完善。麥斯麥告訴我們,這是以一種彌漫在一切事物中的罕見的磁性流體為基礎的力量,這種磁性流體對於人們的神經和大腦都具有一種特殊的影響作用。麥斯麥和他的追隨者發現,如果首先讓他們的實驗對象處於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就極容易對他們傳遞各種有影響力的思想波。但是這種觀念後來讓位於研究這一對象的調查員總結出的有關這一主題的新理論。
現在人們了解到當時麥斯麥和他的追隨者所堅信的磁性流體其實就是人們身上所具有的思想波動。人們也了解到昏睡狀態並不是使對象的意誌臣服於主體意誌的必需。人們還了解到手臂和指頭的神經對於精神流動來說是具有高度敏感的導體,這有利於它們接近主體的思想。或者接近主體的神經和肌肉。組成精神的物質幾乎與組成大腦的物質雷同,事實上精神係統可以說是大腦自身活動的一種延續,這一著名的科學事實能夠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我們現在也了解到眼睛具有特殊的屬性,那就是能夠將光線傳遞給別人的眼睛,或者接收從別人眼裏傳遞出來的光線,這樣就傳遞了一種精神流。這一事實解釋了催眠效應的成因,就像科學界所了解的那樣。“暗示”同樣與這一主題有關,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那樣。
現代催眠師通常並不刻意營造一種“昏睡”的氛圍,除非他們急需形成一種與心理效應不同的精神現象的形式,他們僅僅需要營造一種催眠環境,使主體進入這種精神環境,在這種精神環境中,上麵提到的現象就會被顯示出來。研究催眠的現代研究院隻是在人們思想中引導了一種被動的狀態,主體的精神和肌肉能夠減少意誌力,伴隨著思想波動的傳遞,他將指令或者“口頭暗示”一並傳入對象的思想中。
為了展示對象的這一精神狀態,我們會做幾個試驗,任何能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並進行思想傳遞的人都能夠輕易地完成這些試驗。不同的人適應於不同的催眠方式,也就是說,因為人們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我們應該對症下藥。有些人具有很強的抵抗力,而有些人的心理防線卻很虛弱,極容易被有意誌的人攻破。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最好找一些願意參與這個實驗的人,他們不應該對此有抗拒心理,而且能夠接受暫時處於被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