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聽了男人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他領到漆黑的柴房裏,然後把門鎖了,就離開了。
男人氣得破口大罵。罵了許久,大師也不理會。男人又開始哀求,大師仍置若罔聞。男人終於沉默了。大師來到門外,問他:“你還生氣嗎?”男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瞎了眼,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大師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大師又來問男人:“還生氣嗎?”“不生氣了。”男人說。“為什麼?”“氣也沒有辦法呀。”“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大師又離開了。
大師第三次來到門前,男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大師笑道。
當大師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男人問大師:“大師,什麼是氣?”大師打開房門,將手中的茶水灑在地上。男人想了很久,終於恍然大悟,向大師叩謝而去。
氣就是消,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要生氣?有一句經典名言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生氣主要是因為別人幹了讓自己不滿的事情或者看不慣別人的所作所為。既然別人已經錯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犯同樣的錯誤呢?我們為什麼不大度一點,看開一點,幽默一點,讓別人的錯誤隨風而散呢?
發怒會激化矛盾,破壞人際關係,斷送大好前程。我們都覺得,說出一些絕情的、難聽的話會讓自己好受點。但是當我們說出那些傷人的話以後,對方會找到更無情的話來回報。你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停下來,結果隻會僵化關係,把自己的路堵死。
路易斯·弗裏是FBI的前任局長,他的任期僅次於胡佛。在他的自傳體回憶錄《我的FBI生涯》中,講述了一段他與克林頓交惡的故事。
克林頓在老家的白水開發公司擁有50%的產權,這家公司同一家儲貸擔保公司往來密切。後來,儲貸擔保公司破產了,大量儲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在弗裏等人調查時,克林頓夫婦不配合他們的工作,以至於他們未能取得足夠的證據。後來,有幾個人被起訴定罪,但克林頓夫婦卻沒被牽扯進去。
此事讓弗裏和克林頓心存芥蒂,為拉近距離,克林頓主動向弗裏示好,給了他一張不用簽名就能進入白宮的通行證。但弗裏不買賬,將通行證退了回去。克林頓要請他吃飯,也被他拒絕了。弗裏的行為讓克林頓很沒麵子,他當著眾人的麵說弗裏是混蛋。弗裏聽聞此事後並沒有勃然大怒,而是很淡定地說:“我一點兒都不介意他怎麼稱呼我。我們關係惡化的主要因素,就是他曾是我調查的目標。這也是我倆的不幸。”
弗裏表現出來的是什麼?是素質。
不敢生氣是懦夫,不去生氣才是智者。你是否能像弗裏一樣遇事不生氣呢?想想看,如果是你的不對,那生氣的應該是別人才對;如果你是對的,你更不應該生氣,否則,你是在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沒有人會記得你,更沒有人因為你的勃然大怒而記住你。況且,沒有一件事是因為生氣、發脾氣而得到解決的——非但如此,生氣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糟糕。
都說“氣大傷身”,那生氣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有哪些表現呢?
腦細胞衰老加速:大量血液湧向大腦,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這時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氣最少,對腦細胞不亞於一劑“毒藥”。
生色斑:生氣時,血液大量湧向頭部,因此血液中的氧氣會減少,毒素增多。而毒素會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圍程度不等的炎症,從而出現色斑問題。
胃潰瘍:生氣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並直接作用於心髒和血管上,使胃腸中的血流量減少,蠕動減慢,食欲變差,嚴重時還會引起胃潰瘍。
心肌缺氧:大量的血液衝向大腦和麵部,會使供應心髒的血液減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髒為了滿足身體需要,隻好加倍工作,於是心跳更加不規律,也就更致命。
傷肝:生氣時,人體會分泌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相應增加。
引發甲亢:生氣令內分泌係統紊亂,使甲狀腺分泌的激素增加,久而久之會引發甲亢。
傷肺:情緒衝動時,呼吸就會急促,甚至出現過度換氣的現象。肺泡不停擴張,沒時間收縮,也就得不到應有的放鬆和休息,從而危害肺的健康。
損傷免疫係統:生氣時,大腦會命令身體製造一種由膽固醇轉化而來的皮質固醇。這種物質如果在體內積累過多,就會阻礙免疫細胞的運作,讓身體的抵抗力下降。
可見,生氣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麻煩可真是不少。也許你容易過度在意負麵的事物,而且不肯輕易罷手。此時你不妨想一想,你究竟想要自己怎麼樣?捫心自問,你真的希望過這樣的生活嗎?從現在開始,你不妨留意一下其他積極的事物,而不要總把焦點集中於負麵事物。
修煉課堂
在現實生活中,愛生氣的人屢見不鮮:下級犯了錯誤,上級很生氣,脾氣火暴、聲色俱厲,傷的其實是自己;上級機關官僚作風,下級很生氣,煩悶憋屈、憤憤不平,傷的其實是自己;同事之間磕磕碰碰,惹人生氣,怒火中燒、互相攻擊,傷的其實還是自己;鄰裏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傷的其實也是自己。錯誤應該受到懲罰,但未必要通過生氣來實現。既然錯誤在他,為何你要生氣?別人犯了錯,而你去生氣,豈不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苦難是人生必有的一麵
苦難是與生俱來的,是對人生態度的一種嚴峻考驗,是人生得以升華的必經之路,隻有曆經磨難的人才能更加懂得生活的意義。在苦難中,人可以感悟“自古英雄多磨難”的豪情,故不會因挫折、失敗而泄氣,喪失奮鬥的信心;在苦難中,人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改變自我,體會窮則思變的深意,進而擁有前進的鬥誌。
我們的人生就像大海裏的船舶,隻要不停止航行,就會遭遇風險。沒有風平浪靜的海洋,也沒有不受傷的船。
苦難可以拖垮一個人的身體,卻不能損耗他對生活的熱情,終結他對未來的憧憬。
年近六旬的李傳惠是澧縣郵政局的一名退休職工,她的大兒子剛出生五個月時因患腦神經麻痹症而癱瘓。30年來,李傳惠毫無怨言地為工作、為家庭、為兒子忙個不停。終於,小兒子考上了大學,她和老伴退休。當生活剛剛對她露出一點微笑時,老伴卻又因高血壓中風偏癱。一個家庭兩個殘疾人,但她並沒有因生活的磨難而頹廢,反而用特有的堅強支撐著這個家。
李傳惠的大兒子顏愛華五個月大時,突發高燒,李傳惠工作的地方很偏僻,交通不便,連起碼的醫療設施也沒有。那些日子,正值她工作最緊張的階段,李傳惠飯都顧不上吃,兒子的高燒無疑是雪上加霜。那時她隻能找當地的土郎中給兒子打了幾針,自己則整夜守護著兒子。當她忙裏抽空抱著兒子趕到南京市人民醫院時,醫生的話給了年輕的她當頭一棒:兒子因高燒患上了腦神經麻痹症,這種病意味著兒子從此成了廢人。她的生活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在大兒子沒有患病的時候,李傳惠覺得生活雖苦卻充滿希望,每每下班後看到胖嘟嘟的大兒子牙牙學語,一逗一個笑臉時,她就覺得很快樂。可是,這一切都不複存在了。
但李傳惠並沒有放棄,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教育下,醫生斷定一生無法開口說話的大兒子,叫出了第一聲“媽媽”。同年,小兒子顏逢春也出生了。
李傳惠想,既然兒子能夠說話,就要送他讀書,人殘廢了思想可不能殘廢。為了大兒子能夠入學,李傳惠在周邊學校跑了無數次,可別人一看到她兒子的模樣,都拒絕接收。
最後,無路可走的她走進了縣教育局局長辦公室。聽了她的經曆,教育局長落淚了,親自將她的大兒子特招進小學。隨著兩個孩子一天天長大,忙和累永遠圍繞著李傳惠。大兒子人雖然癱了,但成績卻一點沒落下,這頗讓李傳惠欣慰。當大兒子小學畢業時,小兒子也到了上學的年齡,可多年求醫問藥,家裏早已沒有一點積蓄,那時候李傳惠夫婦的工資都不高,隻夠勉強度日,李傳惠想了兩天兩夜,下了狠心,決定讓小兒子讀書,大兒子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