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蘇軾
愛的生命超越蹉跎的年歲
為什麼人會擔心衰老醜陋?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自己、喜歡自己。如果你想保持年輕的容貌,你最緊要的事情就是每天鍛煉愛的能力,你無法想象愛是多麼神奇有效的美容品。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不但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帶走別人對自己的喜愛,反而會擁有遠遠超過年輕時的魅力。
從我有記憶的時候起,我就會叫祖母蓋姬的名字。當我還是嬰兒時,我嘴裏吐出的第一句話是“蓋蓋”。而我驕傲的祖母確信我企圖說出她的名字,她到現在還是我的蓋姬。
祖父去世時已經90歲了,和祖母婚齡超過50年。蓋姬因此深感痛苦,她的生活失去了中心焦點,從這個世界中退縮,進入無休止的哀悼期。她的悲哀持續了5年。在這期間,我每一兩個星期都去看她一次。
有一天,我去看蓋姬,希望把她從我祖父過世後她通常的昏睡狀態中喚醒。但她卻坐在安樂椅上搖著。當我還來不及為她的明顯轉變感到驚訝時,她已對我招手。
“你不想知道為什麼我如此快樂嗎?你難道一點也不好奇?”
“當然,蓋姬。”我向她道歉,“原諒我一時反應不過來。告訴我,為什麼你這麼快樂?為什麼你煥然一新?”
“因為昨晚我得到了答案,”她表示,“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上帝帶走你的祖父並留下我一個人。”
蓋姬充滿喜悅,但我必須承認我真地被她說的話嚇了一跳。
“為什麼,蓋姬?”我問。
然而,就好像要揭露世界上最大的秘密一般,她壓低了聲音,安樂椅上的身子向前傾,安詳而堅定地說:“你的祖父知道,生活的秘密就是愛,而他每天都在愛中生活。他在行動上也有無限的愛。我明白他無限的愛,但並沒有完全在愛中生活。這就是為什麼他先走,而我必須留下來的原因。”
她頓了一下,好像在考慮她該說什麼,然後繼續說:“這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自己為了某種原因而被懲罰,但昨晚我發現我被上帝留下來是一種禮物。他讓我留下來,以便轉變我的生活進入愛中,你看!”她以一隻手指指向天空,繼續說,“昨晚我明白,離開這兒我就學不到這堂課。愛必須在人間才能體驗。當你離開時就太遲了。我被贈予了生命這個禮物,所以我從現在開始要學習生活在愛中。”
從這天開始,每一次拜訪她,聽她說她朝向目標所完成的事,都成為一個新的驚喜。有一次我去看她時,她興奮地大力搖動安樂椅,並說:“你絕對猜不出來今天早上我做了什麼。”
當我回答我猜不出來時,她興奮地說:“今天早上,你伯父對我做的事讓我很生氣,但我眉頭都沒皺一下!我接收了他的怒氣,把它轉變成愛,變成快樂還給他。”她的眼睛眨呀眨的,“有趣的是他的怒氣消失了!”
雖然她的年紀越來越大,但她的生命更新了,變得生氣蓬勃。在這幾年後的每一次拜訪,蓋姬都在實習她愛的課程。在她以後的12年中她有了生活的目標和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在蓋姬人生的最後幾天,我常到醫院中看她。有一天當我走向她的房間時,一個照顧她的護士看著我,說:“你的祖母是個非常特別的女人,你知道……她像光一樣。”
是的,目標照亮了她的生命,一直到生命盡頭,她變成其他人的亮光了。
我很喜歡這個叫做《祖母的禮物》的故事,不僅給了我深深的感動,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愛可以照亮一個人的生命,也可以留住一個人的美麗容顏。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當你看到某個人時,沒有任何的交談你已經在內心對他有好惡之感了,往往那些麵目冷漠的人讓你有不舒服、想躲避的感覺,而那些看起來慈眉善目的人則讓你很有親切感。區別在哪裏?唯一的區別就是有愛和沒有愛的區別。
曾見過一個眼睛清澈有神的90歲的老人,他被許多人擁護崇拜,而他的秘密就是愛。難怪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心靈清澈無汙染,眼睛自然會明亮有神。因此可以說,醜陋的心靈會造就醜陋的外表,美麗的心靈會成就美麗的外表!
修煉課堂
一個人不管能活多久,如果沒有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沒有愛,他的人生一定是空洞無趣的。愛必須在人間才能體會,生活的秘密就是學會愛、練習愛,我們每一天的功課都在學習如何去原諒、如何去感恩、如何去變得更好,唯有愛才能幫助我們成長進步。
心中有愛:用感恩驅逐心魔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座寺院裏住著一位道行高深的住持,那位住持給寺院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所說的“魔”,就是新和尚心裏沒完沒了的抱怨。這個新和尚隻考慮自己要什麼,缺乏一顆感恩的心。像新和尚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些人這也看不慣,那也不如意,怨氣衝天,牢騷滿腹,總覺得別人欠自己的,社會欠自己的,從來感覺不到他人為自己的生活所做的一切,這種人心裏隻會產生抱怨,不會產生感恩。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災難,也能熬過去。感恩者遇上禍,禍也能變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會變成禍。
兩個在沙漠中迷路的行者,已行走多日。在他們口渴難忍的時候,碰見一個牽駱駝的老人,老人給了他們每人半碗水。兩個人麵對同樣的半碗水,一個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身體的饑渴,抱怨之下順手將半碗水潑掉了;另一個人也知道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體的饑渴,但他卻擁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感恩,並且懷著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這半碗水。結果,前者因為拒絕了這半碗水而死在沙漠之中,後者因為喝了這半碗水,終於走出了沙漠。
在一次大陸和台灣兩岸十大傑出青年座談會上,一家大公司的經理發言後,會場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他發言的第一句話:“日本有個阿信,台灣有個阿進,阿進就是我。”接著,他給大家講了他的故事。
阿進的父親是個盲人,母親不但是個盲人而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幾個弟弟妹妹也都是盲人。失明的父親和母親隻能當乞丐,住的是亂墳崗裏的墓穴。他一生下來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討。在10歲的時候,有人對他父親說,你該讓兒子去讀書,要不他長大了還是要當乞丐。父親就送他去讀書,上學第一天,老師看他髒得不成樣,給他洗了澡。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洗澡,感動得他淚流滿麵。
為了供他讀書,12歲的姐姐被迫賣身。照顧失明父母和弟妹的重擔落到了他小小的肩上,他從不缺一天課,每天一放學就去討飯,討飯回來就跪著喂父母。後來,他上了一年中專學校,竟然獲得了一個女同學的愛情,但未來的丈母娘說:“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樣的一窩窮人。”她把女兒鎖在了家裏,用扁擔把阿進打出了門……
講到這裏,他提高了聲音:“但是,我對生活充滿了感恩。我感謝我的父母,他們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們給了我生命,至今我都是跪著給他們喂飯;我還感謝苦難的命運,是苦難給了我磨煉,給了我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我感謝社會,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社會各行各業勞動者給了我衣、食、住、行及教育;我也感謝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擔打我,讓我知道要想得到愛情,就必須奮鬥,就必須有出息……”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抱怨,抱怨生活中的一切,抱怨不公平的待遇、不如意的愛情,甚至抱怨天氣的陰晴。抱怨是心中的惡魔,時刻吞噬你的身體和靈魂。工作中也是如此,當你抱怨工作太多太累的時候,這便表示你沒有對公司給你提供的機會和薪水感恩。
某公司有一位員工,在公司已經工作了12年,薪水從不見漲。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當麵向老板訴苦。老板說:“你雖然在公司待了12年,但你的工作經驗卻不到1年,能力也隻是新手的水平。”
這名可憐的員工在他最寶貴的12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2年的新員工工資外,其他的一無所獲。
也許,這個老板對這名員工的判斷有失準確和公正,但我相信,在當今這個日益開放的年代,這名員工既然能夠忍受12年的低薪和持續的內心鬱悶而沒有跳槽到其他公司,就足以說明,他的能力的確沒有得到其他公司的認可,或者換句話說,他的現任老板對他的評價基本上是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