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幸福是自己的,快樂是自找的(1 / 3)

想要快樂?很簡單。先向你的生活和生活情境鞠個躬,真心地接納它們。然後你可以祈求更高的智慧,給你力量去改變你的生活情境。所以,我會說,我們常常把力量都用錯地方了!我們不應該抗拒生活和生活情境,也不應該坐在那裏抱怨,而應該先向它們臣服,然後采取一些積極的行動去改變我們不喜歡的生活情境。將抗拒、抱怨改為臣服、行動!

——張德芬

別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人的一生中,總要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人的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等。他們的幫助,無疑促使了我們的成功。但是,許多人正是習慣了別人的幫助,因而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什麼時候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漸漸地也就變得軟弱無能,對外界的一切失去了免疫能力。作為當代青年,絕不能做一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啃老族;也不能做一位離開父母便幹不成大事的年輕人。做一位擁有一定的獨立性,碰到困難的時候,能夠自強不息、迎難而上的人,是很有必要的。

小仲馬開始文學創作之初,寄出的稿件連連泥牛入海,悄無聲息。父親大仲馬不忍見他這樣,便對他說:“你寄稿時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信,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也許情況就會好多了。”可小仲馬不但堅決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筆名,以免編輯把他和父親聯係起來。最後,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他終於取得了成功,長篇小說《茶花女》一炮打響,成為傳世之作。直到那位編輯去拜訪大仲馬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小仲馬正是大仲馬的兒子。

可以想象,如果小仲馬當年依靠父親的名氣從事創作,結果會怎樣。他固然能夠發表一些作品,但想要寫出《茶花女》這樣的傳世之作,似乎沒有多大的可能。

鄭板橋曾經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不要總是依賴別人,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而要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許多事要做。別人興許能夠幫我們一時,卻幫不了一世。再說,一個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超越別人,僅僅靠別人的幫助是無法實現的,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創造力。所以,別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幸福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當瓊斯還是一個農民的時候,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工作也十分努力,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經營一個小農場。但他卻不能使他的農場生產出更優質的家庭所需的產品。這樣平靜的生活年複一年地過著,直到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為止。

那年,瓊斯患了全身麻痹症,臥床不起。此時的他已到晚年,幾乎失去了勞動能力。他的親朋好友都在為他感到惋惜,都認為他將永遠成為一個失去希望、失去幸福的病人——塵埃落定,他不可能再有什麼作為了。然而,瓊斯卻依靠自己的能力,改變了別人對他的這一看法,用自己的行動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從而給自己帶來了幸福。

瓊斯用什麼方法創造了這種奇跡呢?原來,他的身體是麻痹了,但是他認為。自己還能思考,還能想出一些改變生活的辦法來。有一天,正當他致力於思考和計劃時,他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我再不能用我的手勞動了,”他對家人說,“所以我決定用我的大腦從事勞動。如果你們願意的話,你們每個人都可以代替我的手、足和身體。讓我們把我們農場的每一畝可耕地都種上玉米。然後我們就養豬,用所收的玉米喂豬。當我們的豬還幼小肉嫩時,我們就把它宰掉,做成香腸,然後把香腸包裝起來,用一種牌號出售。我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零售店出售這種香腸。”他低聲輕笑,接著說道,“這種香腸將像熱糕點一樣出售。”

後來,這種香腸確實像熱糕點一樣出售了!幾年後,“瓊斯仔豬香腸”竟成了家庭的日常用語,而這種香腸也成了最能增進人們胃口的一種食品。

許多人工作不理想、事業不成功、生活不幸福,就老是去抱怨社會,把原因歸結於社會的殘酷、命運的不公。認為社會不合理、命運不公平。誠然,社會不合理和命運多舛的現象是難免的,但是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工作、生活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逐步改善的。

每一個人都要抓住自己命運的韁繩,對自己的事業和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不抱怨、不氣餒、不放棄,隻有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夠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修煉課堂

一個人要想獲得幸福,就不應該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而是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從自己的身上去尋找幸福!

幸福是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顆幸福的種子,關鍵在於,是否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心境,讓這顆幸福的種子開出美麗的花朵。可以說,幸福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連他自己都不渴望得到幸福,別人又怎麼能把幸福強加在他的身上呢?

幸福是自己的事情,當代作家畢淑敏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感悟到了。剛開始當衛生所所長和內科醫生的她,在一個海外報道上看到了幾種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剛剛給孩子洗完澡的媽媽,為自己病人治療好目送病人遠去的醫生,沙灘上用沙子築出沙堡的孩子,寫完作品最後一個字的作家。

這四種最幸福當時都彙集在了畢淑敏一個人的身上,可那時的她也沒怎麼覺得幸福。於是她認識到,要想獲得幸福,首先就得從改變自我開始。“發現你生活、生命中的幸福,讓幸福充盈你自己的內心,而且去感染周圍的人。”

老張在退休的時候,做出了一個“雷人”的決定,他要把城裏的房子租出去,和老伴到農村買房,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樂趣。說實話,對於老張的這個決定,周圍的朋友基本上都不大理解,甚至還有同事勸他,農村條件艱苦,在那裏買房挺劃不來的。而老張則說:“我從小在農村長大,非常留戀農村,我會在那裏愉快地安度晚年的。”說這話時,老張立場很堅定。從他的眼神之中,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盡管親戚朋友都在反對,老張還是義無反顧地搬到鄉下去了。此後,當朋友們來到老張家裏才發現,老張所住的地方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小山村,村邊有小河,南邊有山,溪水潺潺,綠樹成蔭。老張和老伴的住所則是兩間大瓦房,土炕,大庭院,庭院之中種有枇杷樹,樹上碩果累累。看到眼前的景象,老友們都不禁嘖嘖稱讚。

此後一年,老張打電話給他的那些老朋友,約他們到自己的家裏坐坐。於是,老朋友們又跨進了老張的家門,當時的感覺,就好像《紅樓夢》裏的一群人剛踏進大觀園一樣:這哪是當初的老張家呀!庭院到處種著蔬菜瓜果,房前屋後,到處是自耕田,田裏種著花生、白菜、芋頭……

午飯時,老友們品嚐到了南瓜湯、地瓜飯,飯桌上老張喝了一點小酒,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聲音洪亮,無拘無束。老張還對朋友們說,他最近喜歡上了寫作,麵對如此清靜幽雅的生活,有了很多靈感。

見到老張現在的幸福生活,眾人終於明白了,幸福其實跟別人、跟某些物質條件,並沒有必然的聯係,關鍵在於自己的感覺如何,正如美國總統林肯說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的確有許多人通過各種途徑,過上了他人眼中的幸福生活。這些人的虛榮心可能得到了一時的滿足,但是長年累月下來,當所有的虛榮漸漸淡化之後,他們才發覺,眼前的生活根本就不是自己一心想要的。於是,痛苦就像吸血蟲一樣,找了一個空隙便鑽進了這些人的體內。

貝多芬說:“不,我很幸福!因為我僅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還有眼、鼻、嘴、手、腳。”這就是貝多芬自己的幸福,他知道幸福是自己的事情。我們試想,如果貝多芬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用別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幸福,那結果將會是個什麼樣子!

同樣地,尼克鬆知曉自己患了癌症以後,竟微笑著這樣詮釋死亡:“酒吧打烊時我就離開!”正因為有了這樣一種良好的心境,在餘留的生命中,他依然過得很幸福。

幸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就好比一部電視劇的名字《像霧像雨又像風》。其實,總的來說,幸福的存亡完全取決於人的一種思維方式。選擇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你就選擇了幸福快樂。既然幸福是自己的事,要幸福還是要痛苦可以自行選擇,那麼為什麼不選擇幸福而要去選擇痛苦呢?

修煉課堂

追求幸福,發現幸福應該說是必要的一個步驟。人們隻有在發現自己的幸福的時候,才能夠有相應的行動,進一步去追求幸福。而這個過程又必須由追求幸福的人自己去完成,別人無法代替。

要知足但不滿足

知足可以自我慰藉、平衡心態,可以減輕壓力、放鬆心情,可以調整思緒、從頭再來。知足的人會過得很幸福,但另一方麵,很多人會認為知足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知足的同時,我們還要學會不滿足。

知足是有所不為,滿足是不去作為。滿足有精神上放鬆自我陶醉的意思,屬消極懈怠狀態。若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辜負人們的希望和重托,就要不滿足。不滿足,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做人一定不能滿足於現狀,一旦滿足,會讓我們失去努力的動力。隻有在知足又不滿足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在向上的生活中感受幸福。

從前有一個磨坊主,他在河邊修建了一座房子,和他的妻子孩子一起住在那裏。村子裏的人都說他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磨坊主並沒有許多錢,而且每天都得從早忙到晚,任何時候你都能看見他在磨坊裏勞作。但他是那樣的樂觀,村子裏的人每天都能聽見他像雲雀一樣歡快的歌聲。大家不明白為什麼他能天天都如此快樂,但隻要一聽見他的歌聲就又都被感染得很快樂,所以大家覺得他是個神奇的人。

這件事傳到國王的耳朵裏,整日為國事操勞、鬱鬱寡歡的國王聽說他是個神奇的人,於是就讓人把他叫到宮殿裏。當國王看見磨坊主一臉的笑容時,就對他說:“你為什麼這麼快樂?難道你認為那個滿是灰塵的磨坊裏很舒適嗎?天天從早忙到晚,如此辛苦你不覺得累嗎?那你為什麼還如此高興快活呢?雖然我身為國王,但並不能得到像你那麼多的開心。我很羨慕你,你能告訴我快樂的秘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