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放下錯愛,幸福花開(1 / 3)

天稱其高,以無不覆;地稱其廣,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

——曹植

完美是化了裝的魔鬼

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完美是一件美好的事物,因為它的出現,世界才變得精彩無限。但是,有時完美運用不當,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假如一個人每做一件事都務必完美無缺,那他可能會因背負沉重的心理包袱而終日悶悶不樂,他的人生也會因追求完美而出現很多的不幸。

苛求完美的人大多都不願意正視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對自己、對他人都很挑剔。如經常讓自己保持優雅的姿態、不俗的氣質、溫柔的談吐,總是為自己製定過高的理想標準;又如為一個自認為不優雅的姿態而緊張焦慮,它們都不是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態。這樣太累了,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就像踢足球,即使最偉大的球星也會在比賽中失誤。我們的目標是努力發揮最好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腳腳都是妙傳,次次都能射門得分。”

不管給自己製定了多麼高遠的目標,隻要盡心努力過就可以了。不要為了讓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而處處謹小慎微,時時神經緊繃。放開自己的手腳,讓一切都順其自然,隻有這樣才能輕鬆快活。不要將自己看得太重要,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地球少了誰都沒有多大關係。沒有人會在乎你今天穿的衣服是什麼牌子;也沒有人會刻意關注你今天的儀容夠不夠精致,笑容夠不夠優雅,不要再為這些瑣事費心勞神了。放自己一馬,不要對自己過分苛求。

假如總是苛求完美,那身邊的人就會覺得和你在一起很累,他們不敢輕易與你交往,甚至拒絕和你認識。因為在你的眼裏,看到的都是他人的毛病,所以你總是會忍不住抱怨對方的缺點。長此以往,你可能就形成了指責別人的習慣。試想,誰願意跟一個動不動就指責自己的人做朋友呢?其實,苛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

有一個男人一生都在尋找完美的伴侶,可70多歲了還是孑然一身。人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像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發誓要找到一個完美的女人,娶她為妻。於是,我從自己的家鄉開始尋找,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一個村落又一個村落,但一直到現在……”

一個年輕人問:“您找了多長時間呢?”

老人說:“找了60多年了。”

“難道60多年來都沒有找到過完美的女人嗎?會不會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完美的女人呢?那您不是永遠也找不到了嗎?”

“有的!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女人,我在30年前就曾經遇到過。”老人斬釘截鐵地說。

年輕人急切地問:“那麼,您為什麼不娶她為妻呢?”

老人說:“在30年前的一個清晨,我真的遇到了一個最完美的女人。她的身上散發出非凡的光彩,就如同仙女下凡一般,她溫柔且善解人意,細膩且體貼,善良且純淨,天真且莊嚴,她……”並陷入深深的回憶裏。

“那麼,您為何不娶她為妻呢?”年輕人更著急了。

“我立刻就向她求婚了,但是她不肯嫁給我。”老人憂傷地流下眼淚。

年輕人急著問道:“為什麼?為什麼?”

老人說:“因為……因為她也在尋找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呀!”

生活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刻意的追求通常隻會換來失意的惆悵。追求完美的男人偏偏遇上了追求完美的女人,注定是一場悲劇。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隻要自己盡心盡力去做的事,就一定會達到完美。

有人曾經問一位走紅的國際女影星:“是否覺得自己長得很完美?”她回答道:“不,我長得並不完美。我覺得正因為長相上的某些缺陷,觀眾才更願意接受我。”能坦然麵對自己的種種不足,並能寬容待之的人,無疑是自信的,其心態也是健康的。人生並不是一盤棋,就算不完美,就算走錯了一步,也不會步步皆錯、滿盤皆輸。

是的,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完美。因為“完美”太過抽象,太過不切實際,隻有生活才是具體的。也許,生活中的很多“完美”都不屬於你,也不適合你,而且根本就無法在現實裏實現。與此同時,生活中有許多遺憾也是無法避免的。如果我們在心理上接受並戰勝了這些,我們的內心就會強大很多,也能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心理學上認為:“完美主義是化了妝的魔鬼!”有一位哲人說:“最完美的商品隻存在於廣告中,最完美的人隻存在於悼詞中。”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輕鬆、更幸福,在生活中我們要凡事量力而行、順勢而為,不要過於苛求自己,更不要苛求他人。當我們忽略完美的重要性時,也許我們會得到曾經夢想的一切。

修煉課堂

追求完美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它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假如人人都安於現狀,沒有高遠的目標、奮鬥的動力,那生活也就不再精彩,生命也將失去原本的意義。然而,如果過分地看重完美、過度地苛求完美,真的能獲得完美嗎?

不做第一也OK

曾在《適意》中,白居易如此表達自己對自由生命的向往之情:“豈無平生誌,拘牽不自由。一朝歸渭上,泛如不係舟。”由古至今,失意的文人墨客總喜歡寄情於山水之間,希望能在遊玩嬉戲的清逸灑脫中陶冶性情,驅除煩惱。閑來寄情山水,春鳥林間,秋蟬葉底,淙淙流水過竹林;四山如屏,煙霞無重數,荒徑飛花橋自橫。的確是一番賞心悅目的美景。

然而,在這般景象之中,也有葉的墜落、花的凋零,為什麼置身其中卻能擁有完美的心境呢?如此看來,生命是有缺陷的,任何人都不可以隻接受幸福的垂青,卻把不和諧的因素完全屏蔽。在講述自己的美國求學經曆時,職業經理人王文華談道:

我們那屆558位同學,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行業。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在進斯坦福之前,都習慣做佼佼者,有些甚至當了一輩子的第一名。這樣的名聲,以及隨之而來的自我期許,讓他們成為無可救藥的完美主義者。而完美主義是他們在斯坦福的痛苦根源。

斯坦福鼓勵同學合作,避免惡性競爭,因此同學的成績不對外公布。但三百多人在一起,成績自有高低。對於一向都是第一名的人,突然要接受他排在三百多人的末尾,縱使別人不知道,自己也會極度痛苦。我跟很多同學都經過這種心理震蕩。一向成功的我們,突然發現:“我已經不完美了。”

在頂尖的組織,保持完美的確很難。在商學院,上課前沒讀過案例是最大的罪過。“犯罪人”的特征是低著頭坐在教室角落,把桌上的名牌壓低,希望老師不要點他們發言。我也曾是那低頭的罪人之一。但我和其他低頭的,以及某些抬頭的,甚至某些老師,慢慢地體會到:“It's OK。”我們不需要事事完美,不需要永遠做第一。這就像聯考時碰到不會的題目先跳過去,最後沒時間寫的題目就猜。如果完美是不可能的,或是因為完美我們必須變得很不快樂,那麼我們接受,甚至擁抱不完美。

我看到某些“完美”的同學,認真地準備老師要求的每份講義,因此錯過了星期三下午和同學喝啤酒交誼的時間。他們最後的確得了第一名,畢業時上台領獎狀。但他們在台上看起來好蒼白,因為他們沒有好好享受過加州陽光。

我們生存的方法是設定優先順序。如果我已經知道沒辦法讀完5篇講義,那麼我選擇精讀最重要的案例,其他4篇瀏覽一下就好。第一次這樣做,當然有很強的失落感,覺得自己墮落了。慢慢地,我試圖從這樣不完美的模式中,學到最多的東西。

完美主義者的人生態度,是全有或全無。他不能忍受擁有的東西有任何瑕疵。然而當年我畢業,進入業界,我發現,真正的企業是不容許領導者抱著全有或全無的潔癖的。真正好的領導人,在股東權益和良心道德的底線前,日複一日、夜複一夜,放下架子,耐心地協調和妥協,不斷嚐試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目標。真正好的領導人,是每一個夜晚,明知道公司還有很多事務處於灰色地帶,但還是能睡個好覺,以儲備精力。他的成績也許不像完美主義者那樣容易被媒體注意,但他的成果卻一點一滴被員工和股東感受。

這些年不斷追求完美,到頭來我才發現當完美主義者是容易的。因為他隻要低頭硬幹,不需要用到任何判斷和創意。在不完善狀態下奮鬥才是完美的,因為每天都是一局新棋,他必須瞻前顧後,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