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誌,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穿了——於是,我們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那種人。
——木心
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有的人選擇做一名錚錚漢子,他們給人的印象就像一株寒梅,挺立風雪中,傲然綻放。這類人敢於仗義執言,絕不妥協。他們不苟且,不油滑,不世故,不屈不移;他們有誌氣,有勇氣,有骨氣,有膽有識。就像古詩所說:“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他們立世一塵不染,對人一片冰心,一簞食,一瓢飲,卻敢於擔荷一切苦難。
有的人選擇成為謙謙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之所以以玉喻君子,就是取其圓潤、不尖銳。成佛、成仙是塵世之人遙不可及的夢想,但磨去棱角、收斂光華、修成謙謙君子卻並不是什麼難事。當然,容人之量是修成謙謙君子的前提。佛家所說的“圓融”,就是指成熟而圓潤的境界,謙謙君子的圓潤也是這個道理。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的人成不了君子,開闊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應有的氣量。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自己的人生準則。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我們人生之路的朝向。做出選擇並不是什麼難事,真正的考驗是選擇後的堅持與舍棄。要想成為心中的自己,我們就要有所堅持、有所舍棄,這樣雖然難免失去一些東西,但得到的也會更多。
在“五四”運動後期,胡適與魯迅日漸分道揚鑣,直至走進了不同營壘。胡適的“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整理國故”“鑽入研究室”,乃至後來的“好政府主義”主張,皆為魯迅所側目。
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及之後的每本雜文集中,我們都不難發現魯迅對胡適這些主張的憤慨與諷刺。最嚴厲的譴責為他不點名地將胡適稱為“向日本人獻上‘攻心菜’的學者”,憤怒之情溢於言表。更甚者,就連以胡適為靈魂的“新月社”被國民政府查封了,魯迅也沒有隻言片語的同情或慰問,反而說他們是焦大,被賈府塞了一嘴馬糞。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文人簡單的謾罵,而是一個堅持自己思想的知識分子的磊落之言。魯迅自己也說,他所有的批評都是對事不對人,敢於“橫眉冷對千夫指”,也能“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可謂一身錚錚鐵骨。
而胡適先生呢?他對此一直抱寬容的態度,並且批評、規勸蘇雪林等當時批判魯迅的人,表現了一代學術大師的卓越風範。魯迅逝世後,雖然魯迅生前與他政見相左、惡言有加,但胡適並沒有否定魯迅的思想,相反還為他恢複名譽。胡適的這種態度,其表現出的寬容、大度、雅量、明智,確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紳士風度”。
假如說魯迅的光明磊落讓人由衷敬佩,那胡適的這種“紳士風度”也同樣是讓人高山仰止的。
在魯迅和胡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兩種不同選擇”,胡適先生選擇做一名溫和的,善為他人想的謙謙君子;而魯迅先生,則選擇成為攜一身正氣,絕不與現實妥協的錚錚漢子。
跟魯迅的思想深度、毫不妥協、堅韌等諸多品質相比,胡適向世人展現的是一種平常心態,是漸進的、理性的。就像世界有好就有壞,有前就有後,有強勢就有弱勢,有激進就有保守一樣,假如將魯迅的犀利、深刻看做激進思想的表達,那不妨將胡適看做是介於激進與保守之間的溫和派。
不管是謙謙君子,還是錚錚漢子,都是立身處世所應追求的美好人格。最重要的是,我們在一個時期隻能選擇成為一種人,這樣才能形成做人的原則,才能有所堅持,才能不偏離正道。假如一個人同時想集幾種人的特點於一身,那他最後可能成為一個沒有立場的人,成為一個隨風而逝的人,他的人生將不會有任何意義。
修煉課堂
在一個時期,我們隻能成為一種類型的人,假如有人貪得無厭,想同時集多種人的特點於一身,那他反而可能成為一個“四不像”。而且,他還會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沒有原則、沒有操守的人。
淡然麵對得與失
生活中,總是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再三思量、反複考慮,把方方麵麵都考慮得十分周全,做完之後又放心不下,如有不妥,就擔心把事情辦砸,還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極其重視個人的得與失,心裏得不到片刻安寧。這種人的心態其實就是典型的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鎖,是附在人身上的揮之不去的陰影,但是現代社會競爭的急速加劇,讓患得患失的人越來越多,能夠從容不迫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殊不知,越是怕會失去反而越得不到,因為什麼都不想丟下的人必然會一無所有。正如哲學家叔本華說的一句話:“患得患失是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鍾擺,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患得患失還會讓一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一己之利,打擊和排斥異己,甚至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事實上,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不會好受,他們活得並不輕鬆,心裏往往承受著比別人大幾十倍的壓力,弄不好還會落個顧此失彼、前功盡棄的結果。所以,當我們在得與失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做錙銖必較、追名逐利之徒。
患得患失的人往往做不成大事,頂多也隻是做成了一個小掌櫃而已,躲在半人高的櫃台後麵,用漆黑的台麵擋住自以為十分高明的算計,為了些許蠅頭小利不停地撥弄算盤。可笑的是,他自以為天衣無縫的手段,早在一轉身之間就把來龍去脈昭告了天下。
《孔子家語》裏記載著一個故事。有一天,楚王外出遊玩,不小心丟了他的弓,於是他手下的人要去找。楚王說:“不必了,弓掉了,但總會有人撿到,不管是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再去找?”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道:“可惜呀,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呀!為什麼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會有人撿到,又何必計較是否楚國人呢?”
“人遺弓,人得之”,這是孔子的理論,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但又有多少人能夠達到聖人的境界呢?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在得到利益時都會喜不自勝,得意之色溢於言表;而失去利益時則會心情沮喪,憤憤不平之色流露於外。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終是不可取的,得到固然令人感到欣喜,但當你得到的時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於是在得到中失去了期盼;而失去雖然令人感到傷感,但當你失去的時候,擁有就不再是擁有了,於是在失去中得到了懷念。所以,得與失本身就是無法分離的。
一個人考慮得越多,就越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圈套裏。正如一個人創業一樣,剛開始的時候雖然艱難,但下決心的時候卻很痛快,因為他不會考慮那麼多問題。一旦他取得了一些成就,就容易變得猶豫不決、患得患失了,因為他以前白手起家,也就無所謂得與失,現在有了一些基礎,當然會害怕失去這個失去那個。在害怕的同時,又期望什麼都能得到,到頭來卻落個得不償失的結局,叫人怎麼不痛苦呢?
俗話說:“醒著有得有失,睡下有失有得。”這句話用在患得患失者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生活,都有它的得與失,人生也許是因為有了得失無常才會變得更加美麗。所以,我們一定要正視得與失,要知道世間萬物本來就來去無常,得到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必無所適從。會生活的人失去的多,但得到的更多。假如始終在患得患失的漩渦裏打轉,最後隻能白白耗費自己的人生。
修煉課堂
在詞典中,“患得患失”的意思是,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往往用拉力形容個人對得失看得很重。俗話說:“人生常會有得有失,但不可患得患失。”得與失是每個人都回避不了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不能以淡然的心態去麵對得到和失去,那他就會得不償失。
心如止水,古井無波
生活就像一條波瀾曲折、奔騰不息的急流,每個人都穿行於急流之中,但是最終的命運如何,並不是自己能完全左右和把握的。煩惱、憂愁、困惑、挫折、失敗、甚至厄運,常常會如影隨形,可能你全心地投入工作中,卻始終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可能你升職在望,卻遭到別人的惡意中傷;可能你好心幫助他人,卻遭到他人的白眼……麵對這些不愉快,我們應該以什麼心態應對呢?答案就是:心如止水。
當領悟了“心如止水,古井無波”之後,你就會發現,隨遇而安就是自己所追尋的人生境界。生活就是這樣,常常需要我們以寧靜的心境去把握人生的航船,去化解生活中的悲喜憂歡。保持一種寧靜的心境,心如止水,不管外部世界如何風雲變幻,我們都處變不驚、泰然麵對。這樣的人生才是灑脫的、超然的。
一個小鎮上,有一位賣瓜的王老漢身懷絕技,無論任何一個瓜,隻要放在他手裏掂量一番,他就能說出瓜的重量,且絲毫不差。因此,他在鎮上名聲很大。
小鎮的附近有一個小寺院,住著幾個和尚。有一天,院裏的方丈帶著一個小和尚出來辦事,路過王老漢的瓜攤時,便挑了幾個。王老漢將他們挑揀出的幾個香瓜掂量幾下,便眯著眼睛說:“一共二斤六兩。”小和尚不相信他有如此神力,便用秤去稱,果真一兩不差。
接下來,方丈又挑了一隻香瓜並向王老漢道:“若是您還能估準這隻瓜,我便將隨身帶的一錠銀子送給您。”方丈拿出的那錠銀子,足有二兩重,王老漢看到那麼多銀子,便爽快地答應了。他小心翼翼地托起瓜,掂量一番又沉思一番,卻不說話。過了好一會兒,他又掂量一番,還是不語,旁邊的人一再地催他,最後,王老漢咬著牙說是一斤三兩,但用秤一稱,那個瓜分明是一斤五兩。
王老漢之所以失手,就在於老方丈的二兩銀子。區區二兩銀子,卻徹底地擾亂了王老漢的心神,導致他發揮失常。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心裏不平靜,就容易迷失自我。
以平靜之心對己,以平穩之心處事,以平常之心對名利。一份平靜之心,是我們活在世上的立身之本。或許隻有那些經曆過大風大雨的人,領悟到人生真正意義的人,才能做到失之不憂、得之不喜吧!盡管我們一時半會兒還達不到這樣高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努力向它靠近。當你有了一份平靜之心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來得是那樣自然,去得也是那麼自然。
李叔同是我國著名的藝術家,他在藝術方麵的造詣不僅優秀而且純正。豐子愷曾經這樣說:“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不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李叔同踏上了一條不平凡之路:1918年,他遁入空門做了一名禪師,法號“弘一”。
從藝術家到禪師,中間的跨度真夠大的,而李叔同本人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此以後,他斷絕塵緣、超然物外,每日都刻苦地精研律學、弘揚佛法,希望可以普度眾生脫離苦海。1925年秋天,由於發生戰事,弘一禪師被迫滯留在寧波,在夏丐尊先生的住所停留了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