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成熟的心智之旅(1 / 3)

“三十而立”並不是一種外在的社會坐標,衡量你已經如何成功,而是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一種心靈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一種自信和一種堅定。

——於丹

心智才是生命的本態

在這個有形有相的社會,那些我們用來賴以認同自我的東西,都不是永恒的!

從前,有一個富有的人,平時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一生娶了四位夫人,他最寵愛他的四夫人,終日與她恩恩愛愛,從來不離不棄;其次疼愛的是三夫人,因為三夫人很有魅力;再者就是二夫人,因為當初在貧困的時候,與二夫人很是恩愛,但是到了富貴後就將之淡忘了。富人最不關心的還是他的原配夫人,他對這位夫人從未重視過,隻讓其在家做家務,像仆人一樣要求她幹粗活。

後來這位富人得了不治之症。臨終前,他將四位夫人叫到身邊,說道:“四夫人,我平常最疼愛你,時刻也離不開你,現在我已活不多久了,我死了以後太孤單了,財產妻兒雖多,但是我隻想帶你走,你陪我一起死,好嗎?”

四夫人聽到此話,麵容頓時失色,驚叫道:“你怎麼能這樣想?你年紀大了,要死是當然的,可我還年輕。你死後,我還要好好地活下去呢!”

富翁聽到這話,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就又把三夫人叫過來,仍照對四夫人說過的話向他提出要求。

三夫人一聽,嚇得身體直發抖,連忙道:“這怎麼可能呢?我還年輕,我不想這麼早就隨你去,我還想嫁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呢!”

富翁又深深地歎了一口氣,擺擺手,命三夫人退去。將二夫人叫過來,希望二夫人能陪他一起死。

二夫人聽罷,連忙擺手道:“不可!不可!我怎麼能陪你去死呢?四夫人與三夫人平時什麼事情都不肯做,而我必須得管理家中的事情,所以不能陪你死。不過,你死後,我會把你送到墳場的!”

富翁聽到此,難過得眼淚掉了下來,沒想到自己平生最愛的幾位夫人,卻對自己這樣。

最後,他又將平時最不關心的大夫人叫到跟前,對他說:“我生前冷落你,真是對不起你,但現在我一個人死去,在黃泉路上太孤單了,你肯陪我一起去嗎?”

大夫人聽此,並沒驚慌,反而很莊重地答道:“嫁夫隨夫,現在你要去世了,做妻子的如何能活下去呢,不如與你一同死的好!”

“你願意陪我一起死?”富人十分驚訝,但也十分感慨,他說道,“唉!早知你對我如此忠心,我也不會時常冷落你了。我平日裏對四夫人、三夫人愛護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對二夫人也不薄,但是到今天,她們卻忘恩負義,當我死的時候,還如此狠心。想不到平時我沒能重視你,你反倒願意同我一起死去。”

故事中的四夫人,就如同我們外在的身體。在生活中,我們都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死的時候才知道漂亮的外表終究是一場空。要改嫁的三夫人,就好比人一生為之追求的財富,生前擁有再多的財富,到最終也帶不走,終究是要留給活著的人的。二夫人就是我們在窮困時才能想起的親戚和朋友,他們由於還有太多的塵事未了,在你臨終的時候,隻會去送你一程。而平時從未重視過的大夫人,實則就是指我們的內心,到生命的盡頭也隻有她才能跟著我們走進墳墓。由此可知,自己的內心才是生命的本態,它才是我們生命中最為珍貴的東西。

哲學家說:“一個人的內心淨化了,他的生命便也淨化了。”這就是說,心智才是生命的本態,一個人保持快樂的心境,要比擁有家財萬貫要有福氣得多。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貪念太多,在不知不覺中迷失了方向,一心去追求外在的物質,忽視了內心的感受,直到臨終時才後悔莫及。

可惜,生活中多數人總是一味地為一些身外之物而奔波,全然忽略了內心的真正欲求。等到人之將死的時候,才明白自己生前所追求的東西終究都是一場空,隻有自己的內心才最忠實於自己的生命,隻有內心的感受才是我們最應該在乎和把握的。

修煉課堂

要清楚地知道,永恒存在的是自己的靈體,而不隻是受限於此生的這具身體,所以,要時刻這樣提醒自己,凡是你能觀察到的都不是你,你是在觀察、在感知的人,是一種意識。外在瞬息萬變的經驗都不是我們,如果我們能安住於這些狀態的意識中,我們就能把我們自己的想法、過往的經曆、所有的喜怒哀樂分開,從而得到心靈的救贖。

沒有“白吃”的“虧”

走在漫漫人生路上,誰也免不了會遇到“吃虧”的事情,如今天遭人陷害、明天上當受騙……很多人都為此懊惱不已、食不下咽,其實完全不必如此,失敗、挫折並不如想象中的可怕、悲慘,因為真正的勇者懂得從錯誤和吃虧中吸取教訓,然後成長起來。在生活中,隻有那些吃一塹長一智的人,才會變得越來越精明,這就是所謂的“吃虧是福”。

那些吃過的虧,要比黃金更值得去珍藏,如果沒有遭到慘重的損失,我們怎麼會明白不能在以後的日子裏犯同一個錯誤?就像一盆熱水,如果去觸碰它,免不了會被燙傷,但也隻有在燙傷之後,我們才能明白原來熱水是不能去碰的。所以,我們要感謝、珍惜生活所賜予的那些傷害和損失。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就不會變得睿智、堅強。

有一個年輕人,還不到30歲就當上了銀行總裁。一天,他和前任總裁談話,他說:“由於您的大力支持和舉薦,我才得以擔當總裁職務。這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您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我希望能從您這裏得到一些建議。”

端詳著坐在自己麵前的新總裁,年長的前任總裁給出了一個最簡單的回答:“做正確的決定。”年輕的總裁希望得到更詳細的回答,便說:“您的建議對我的確很有幫助,我非常感激。但是,您是否能說具體一點兒?到底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呢?”

沒想到,這個充滿智慧的老人微笑著說了兩個字:“經驗。”新總裁又問:“嗯,沒錯,那正是我今天來到這裏的原因?我沒有足夠的經驗。我怎麼才能獲得這些寶貴的經驗呢?”

老人又是笑了笑,同樣給了一個最簡單的回答:“做錯誤的決定。”

每個人都應該感謝那些自己曾經吃過的虧,正是因為這些損失和挫敗,我們才有機會不斷地成長、成熟起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雙有力的翅膀,我們才得以從小鳥變為雄鷹。隻有那些懂得努力飛翔、搏擊人生的人,才能從平凡走向輝煌。

吃一次虧並不是多可怕的事情,我們也沒有必要為之惋惜,關鍵是要有所總結、吸取教訓,如果不能從吃虧中學到什麼,那“虧”也就“白吃”了,成功也會遙遙無期。

有一個男孩,因為家境不好,初中畢業後輟學了。他跑去學了廚師,並以最優秀的成績畢業。

畢業後,他順利進入一家規模比較大的飯店,可惜人家這時剛好不缺廚師,隻能讓他去端菜。他沒有半句怨言,一邊端萊,一邊跟廚師“偷師”。時間長了,他漸漸學到一些學校裏沒有學過的菜係和花樣。飯店忙的時候,他也不計工資去後廚幫忙。

後來,有個廚師跳槽了,他便跟老板建議讓自己去試一試。結果,他比那個走掉的廚師水平還高。而且,由於之前有端菜的經曆,他還對客人普遍喜歡的口味比較了解。以至於後來,飯店的菜係和品種都是由他設計。

他一直在那家飯店工作,用三年時間賺了將近15萬元,這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他開了一家飯店,擁有了自己的事業。

就像故事中的這個男孩,假如他沒有去端菜,也沒有不計自己的得失去後廚幫忙,那他到今天可能還是一無所有。在生活中,人們老覺得生活虧欠了自己很多,其實,隻要你懂得加以珍惜、善加利用,這些所謂的虧欠往往會以另一種方式加倍地補償給你。

甘於吃虧的人看上去就像一頭默默耕耘的黃牛,往往給人留下心地善良、胸襟寬廣、老實本分的印象。然而,當他們一飛衝天的時候,我們才發現他們原來如此的睿智。麵對生活,我們所缺的就是從容、豁達的心態。隻有不斤斤計較眼前利益的人,隻有能體會在吃虧之後會有所得的人,才能對人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才能擁有寬厚與大度。

修煉課堂

成功的人都能夠坦然麵對吃虧,他們大多吃過很多的虧,但卻沒有人去抱怨半句,反而在磨煉中不斷成長、不斷積累經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正視“吃虧”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是一種人格的升華。

禮而讓人,以和為貴

據《中庸》記載,魯哀公曾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夫子回答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之時,這些政事就得到實施;他們去世之後,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勤於政事為治理人的途徑;多種樹木為治理地的途徑。得到適用人才的關鍵在修養自己,修養自己的關鍵則在遵循大道,而遵循大道需從仁義入手。“仁”即愛人,親愛親族為最大的仁;“義”即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為最大的義。至於說親愛親族,一定要分親疏;尊重賢人,一定要分等級,這些都是“禮”的要求。因此,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在《齊民要術》一書中,賈思勰也吸收了這一思想,他說:“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他批評了“任情廢道”,認為靠主觀去違反自然規律會“無獲”;認為人類應該遵循天時、地宜的自然規律,也就是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三者統一。

當然,要做到“以和為貴”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僅需要有“禮而讓人”的精神,還需要有甘為他人做嫁衣,甚至慷慨解囊、扶危濟困的胸襟。抱有“和為貴”思想的人往往懂得“讓”,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因為“讓”是“和”的表現形式。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和”呢?孔聖人給出的答案是順其自然,適應時勢。作為清代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深諳“以和為貴”的道理,並因此名滿天下、廣結善緣。

胡光墉,字雪岩,原籍安徽績溪,寄籍浙江杭州,生於清道光三年,因自幼喪父,家境困頓,少年時進入杭州“信和”錢莊當夥計。

他和王有齡相識的時候,王有齡非常落魄。當時,胡雪岩還是錢莊的夥計,他冒著危險私自挪用了錢莊的500兩銀子,慨然借給了王有齡。而他自己,卻因此被逐出錢莊。王有齡得到胡雪岩資助的500兩銀子後,找到了昔日的同窗何桂清,在何桂清的幫助下,他順利當上了浙江海運局坐辦,專門主管海上運糧的船隻,這個職位在清末算得上是肥差。從此之後,王有齡官運恒通,甚至還當上了杭州知府。在他的鼎力相助下,胡雪岩的人生也有了另一番景象。

胡雪岩和左宗棠相遇的時候,左宗棠正忙於攻打杭州城,當時軍隊急需糧草和軍餉。官兵吃不飽,沒有力氣作戰,再加上沒有錢發軍餉,所以大家都沒有心思去賣力打仗了。胡雪岩見情況危急,沒有提出任何條件,就出錢出力解決了這兩項難題。因為這件事,他和左宗棠成了莫逆之交。

後來,左宗棠西征新疆,胡雪岩擔任左宗棠的“總後勤”。因屢建奇功,經左宗棠保薦,胡雪岩被朝廷賞賜二品頂戴和黃袍馬褂。這就是“紅頂商人”之稱的由來。

進入21世紀以來,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人緣的重要性越來越無法忽視。胡雪岩用的是“先予後取”的辦法,因為精準的眼光,他獲得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可能需要更多地依靠“讓人一步”的做人態度。

台灣作家劉墉說的好:“一個人人緣不好,大小事情隻能靠自己去做,能力再強,又能做多少事?你的素質再高,如果隻是將本身的能量發揮出來,不過能比常人表現得好一點而已;如果你能集合別人的能量,就可能獲得超凡的成就。”如果你能拿起“讓”與“和”的武器,人緣自然會不請自至。

修煉課堂

孔子的弟子冉說過一句名言:“禮之用,和為貴。”而繼孔子之後的孟子,也推崇“和”。孟子重人和,他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民心的向背來判斷戰爭、政治和做人的成功與否。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其實,不隻是家裏,為人、處世、經商、交朋友都應該以“和”字為先。

切勿將生命浪費在別人的標準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都有自己的處世之道和生活方式,隻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風格,就是最漂亮的人生。

一個農夫與他的兒子,共同趕著一頭驢到附近的市場去做買賣。沒走多遠,就看見一群姑娘在路邊邊說邊笑。其中一個姑娘大聲對他們喊道:“嘿,快瞧,你們見過像他們這樣的傻瓜嗎?有驢子不騎,寧願自己走路。”農夫聽到這話,心中很是在意,立刻就讓兒子騎上了驢,而自己則高興地在後麵跟著走。

一會兒,他們又遇見一群老人正在看著他們,並哀歎道:“你們看見了嗎?現在的老人可真是可憐。看那個懶惰的孩子一點都不孝順,自己隻顧騎著驢,卻讓年老的父親在地上走路。”農夫聽到這話,連忙就讓兒子下來,自己又騎上去。

沒走多遠,他們父子倆又遇上一群婦女和孩子,幾位婦女七嘴八舌地亂喊亂叫著:“嘿,你們瞧遠處那個狠心的老家夥,他怎麼能自己自己騎著驢,讓自己那可憐的孩子跟著在後麵走呢?”農夫聽罷,又立刻叫兒子上來,與他一同騎在驢的背上。

將到市場時,一群城裏的人大聲叫道:“大家來瞧,這頭驢多慘啊,竟然馱著兩個人,這頭驢是他們自己的嗎?”另一個人又插嘴道:“哦,誰能想到你們這麼騎驢,瞧驢都累得氣喘籲籲了。”聽罷這話,農夫和兒子急忙從驢上跳下來,就用繩子捆上驢的腿,找了一根棍子將這頭驢抬起來賣力地向前趕路。

當他們使出了渾身的勁將這頭驢抬過鬧市入口的小橋上時,又引起了橋頭上一群人的哄笑。當時驢子受了驚嚇,就掙脫了捆綁撒腿就跑,不想卻失足落入河中。農夫當時既懊惱又羞愧,最終空手而歸。

農夫因為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卻任人支配,到最終得到的隻是懊惱和羞愧。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也會如農夫一樣,別人如何說,他就怎麼去做,結果隻會弄得周圍的人都有意見,且誰都不滿意。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不自覺地在乎世俗人的眼光,為了得到別人的滿意,我們可謂費盡心機:我們小心翼翼地關注別人的眼光,猜測別人的想法,猜想別人的評判……並小心翼翼地行事,唯恐別人指責。但是,即便我們這樣小心,還會有人不滿意,所以我們又開始為此傷神。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完成一項事情根本花不了太多的時間,但是由子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了,所以將自己搞得身心疲憊。

其實,愛以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無非是想通過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獲得更為和諧更為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是,你要知道,你周圍有眾多的人,你不可能做到讓人人都滿意,不可能讓每一個人對我們都展露笑容。通常的情況是,你顧及到這個人的感受,卻有其他人人對你產生不滿,甚至根本不領情。每個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每個人的立場、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想做到麵麵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討好每一個人,是絕對不可能的!

就像那句老話所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如果你還不能理解這個事實的話,請想一想你會怎樣對待你的朋友,你會不會因為一件小錯就嘲笑他、鄙夷他,乃至拋棄他,恐怕你不會這樣做。你更可能去包容他、接受他、幫助他。那麼就用這種態度對待你自己吧。你應該相信:“即使我有缺點,我會犯錯,但並不代表我一無是處。其他人很可能不會對我的錯誤介意。即使別人對我的錯誤無法容忍,也不代表我沒有任何希望,隻是說明我需要改正罷了。”

所以,對於別人的評論,我們應當學會釋然。無論是在哪種場合,無論我們是否美若天仙,我們都不必活在矯情之中,活在別人的世界,處處擔心別人怎麼想自己、看待自己。而應該經常對自己說:“哦,沒有人注意我,真好!”當你懂得了這種釋然,你就會體會到什麼才是真實的、無憂無慮的生活。

修煉課堂

太在乎上司的態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可言的;一味地聽信於別人,更會喪失掉自我,變得患得患失,誠惶誠恐,最終將一無所成。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自己的脾氣性格,不論什麼樣的人生,隻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礙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