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人類學家和英國第一位古代紀念碑的檢查人奧古斯塔斯很快發現了留聲機的一種新用途。他說,可使用留聲機把“具有特點的音樂——包括原始的、野蠻的,都記錄下來。這樣,人們聽了之後,就能漸漸地找出它的演變過程以及在不同地區表現出的不同風格”。而且,1880年《科學美國人》雜誌關於“通過這一裝置,可以重新聽到死者聲音”的預言也終於化為現實。1889年4月,古勞德錄下了羅伯特·布朗寧的聲音,次年,這位詩人與世長辭。
在美國,也有類似的宣傳,因而愛迪生留聲機的銷路猛增。
然而,人們不久又意識到,這種新機器的主要用途,還在於錄製音樂。在這方麵,得利的前景更加廣闊,而美國聲音記錄機公司為此已經成功地在市場上推銷了貝爾—泰恩特的機型,這樣愛迪生顯然麵臨著一場複雜的競爭。當然僅僅是商業方麵的競爭,也算不得什麼。更糟糕的是,聲音記錄機公司似乎迫不及待地要起訴愛迪生,指控他侵犯了貝爾—泰恩特專利,因為他的新機器與他們的設計雷同,不僅使用了蝕刻蠟筒的錄音方式,同時還應用了浮動唱針原理。對此,愛迪生無法迅速應戰。他雖然早在1878年就提出了留聲機專利,但那份專利裏描述的錄音方法基本上屬於另外一種類型,而現在的留聲機是以刻版為基礎的。形勢漸漸惡化,雙方都做好準備,要進行一場曠日持久、耗資驚人的法律訴訟。但幾乎是在最後一秒鍾,一位名叫傑塞·H·利平科特的匹茲堡商人插手才扭轉了危機。利平科特首先購下了聲音記錄機的專利,然後又購下了愛迪生留聲機的專利,他允許愛迪生不受約束地生產這種機器。
盡管事情獲得了如此妥善的解決,人們還在爭論,到底是愛迪生,還是貝爾和泰恩特在唱機誕生方麵的成就更大,因為愛迪生發明的錫箔機器當時已不被人們看在眼裏。
兩年後,在柏林德皇的皇宮裏舉行了留聲機表演,俾斯麥看後表示,可以將留聲機藏在會議桌下,錄製外交談判的內容。他認為,這“對外交家們來說將是件危險的事,但也是好事,因為這樣他們就不得不講實話。”俾斯麥還對留聲機可能用來傳達命令感興趣。因為它不僅可以免去書寫過程,還可以在不見其人的情況下接收官員及其他人的報告。
在利平科特購進兩方專利,解決了愛迪生與貝爾—泰恩特集團的爭端後,愛迪生公司把全部人力物力都投在了錄製音樂的生產上。在這幾年當中,奧蘭治工廠為了應付紛至遝來的訂單,幾乎到了手忙腳亂的地步。愛迪生時刻不忘改進錄音的質量,這裏出現的任何問題也逃不過他的眼睛。在具有中、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們眼中,愛迪生的產品並不是很成功,主要是技術上存在問題,另外也許還有他本人的因素在內,因為他無意在這方麵進行探索。1908年,為了使生意持續發展,他采取了新的對策。這一年恰值總統大選,共和、民主兩黨的候選人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和威廉·詹寧斯·布賴恩都被說服當選後錄製自己的演講唱片,因而使愛迪生公司的宣傳部得以宣布:“不管11月份的選舉結果如何,屆時我們將製出總統講演的唱筒。”
愛迪生公司的另一具有進取性的行動就是送給托爾斯泰一台留聲機和幾隻空白轉筒。愛迪生曾設想以留聲機充當辦公用品,現在他聽說托爾斯泰平均每天要答複25封來信,這樣送他一台留聲機,對他來說將是多麼大的幫助?這位俄羅斯作家的確使用了一段愛迪生送去的留聲機,因此他的一些回信內容得以保存下來。但是,在幾個月之後,他覺得操作太費力,就把機器放棄了。
這時期,盡管唱片給愛迪生帶來了財富,但他從來沒有因此而變得目光短淺。他早在1877年就設想了的留聲機的另一種用途,以留聲機作辦公用品,由這種留聲機和打字機配合使用。他在機器上添加了一根移動唱針的撥杆,使性能有所改進,又設計出了一種聯動鍵,裝在打字機鍵盤的邊上。此外,愛迪生還設計了一種電話留聲機,就是將留聲機與電話相連,自動記下電話內容。
在留聲機性能完善過程中,愛迪生又開始了一項重大的探索,研製電影攝像機。
在愛迪生試驗電影技術開始前,W·K·L·迪克森已是奧蘭治實驗室電影發明的主導人。
但是,像愛迪生的其他發明一樣,愛迪生的電影發明並非剽竊了他人的成果。
發明電影攝像機,愛迪生想設計一種像留聲機之於耳朵一樣對眼睛發生作用的機器,然後將兩者結合,就可以把運動的畫麵和聲音全部記錄下來,並能同時再現。
但是,這一設想並未帶來任何結果,早在1832年,一位比利時人發明了一種稱為“PhenAKistosCope”的動畫裝置,到19世紀40年代,又有一種叫“zoetvope”的動畫裝置出現。這兩種動畫裝置出現在視網膜上的形象都有一段停留時間,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時停留1/10秒,有時是1/7秒。這種動畫裝置始於照相術誕生之前,它本身也正處於孩提時代。根據形象撤離後仍在視網膜滯留的原理,這種裝置采用的是顯示連續動作的圖片,如奔馳的馬匹或跳舞的人。先將連續動作的畫片貼在轉筒上,然後製一個縱向孔道對準轉筒外殼,這樣隨著轉筒的旋轉,人們就可以從孔中看到連續補充的圖像。每張圖片的動作差異很小,因而就形成了完美的視覺形象。
在1880年初,曾有過一次製作“電影”的著名嚐試。它的創造者就是一位天才的、然而又有些怪癖的英國人埃德沃德·邁布裏奇。邁布裏奇代表加利福尼亞參議員雷蘭德·斯坦福進行了一次試驗。斯坦福認為,奔馳中的馬匹離地時間是有節奏的。據此,邁布裏奇在跑馬場的跑道沿線樹起了一連串的照相機,這些照相機用拉在跑道上的線控製。馬匹馳過照相機前方時,線斷機開。這樣拍出的照片十分驚人。
接著,邁布裏奇又以同種方式拍下了其他動物和鳥類的動作,將它們裝在被他稱為“動物圖像放映機”的裝置上,然後投射於屏幕。投射在屏幕上的馬匹,如果再加上馬蹄聲和鼻孔不時的噴響,就能使觀眾相信麵前是有血有肉的駿馬。
1888年,邁布裏奇把他的動物圖像放映機拿到美國各地表演。他來到西奧蘭治,在兩天後訪問了愛迪生的實驗室,就動物圖像放映機結合留聲機使用的可能性與愛迪生進行了磋商。愛迪生聲明表示同意。此後愛迪生一直念念不忘對電影的製作,無論是有聲還是無聲。在1888年,西奧蘭治工廠在威廉·肯尼迪和勞利·迪克森的監督下進行了一係列試驗。改革邁布裏奇拍攝方式的最初步驟包括使用一係列微型底片,常常是1/16平方英寸。將這種底片裝在一個感光轉筒上,每曝光一次,旋轉一格,最後形成一圈小型圖片。在放大鏡下,旋轉滾筒會顯示出與“zoetrope”動畫機相同的效果,區別隻在於畫片變成了照片。最初的一些電影表演,也像錄製機器一樣原始。由愛迪生的年青助手約翰·奧特擔任,他用一塊白布纏在身上,係好腰帶,以免看上去體形過於臃腫,然後又在頭上紮條布帶,來表演各種鬼臉。
1888年秋,愛迪生向美國專利局呈送了一份預先通知,裏麵敘述了一種“像留聲機之於耳朵一樣,對眼睛發生作用的”機器,取名為“活動電影放映機”。1889年初,英國的弗利斯—格林使用幾年前在美國由喬治·依斯特曼首創的一種感光帶後,於同年6月,也提出了一份專利申請,他發明了一種使用膠片的照相機裝置。不過,這種裝置的工作速度太慢,以至於許多專家認為它不能算作是電影攝像機的前身。在弗利斯—格林向英國專利局呈送專利申請的同時,他寫信告訴愛迪生,他一年多以前買到了一台愛迪生留聲機,將它與攝像機聯動,拍攝並錄製了一個男人的歌唱表演,這樣就部分地實現了邁布裏奇早些時候提出的設想。他的信是以“一位兄弟科學工作者和發明家”的名義寄來的,信中還對照相機進行描述。愛迪生本人沒有回信,是愛迪生的一位部下作了回複,並請求寄一份照相機草圖。草圖送來後,沒有誰能證明愛迪生本人看過,因為這時研製照相機的任務,愛迪生已經交給了迪克森。
愛迪生本人還未能從電力事業中脫身,那時他不僅正準備將各公司合並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而且已深深地陷入粉礦工程的冒險。此外,他還在計劃去英、法兩國進行訪問。
1889年8月,愛迪生偕夫人乘船橫渡大西洋,這次旅行是去觀賞將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但也給愛迪生的電影設備研製起了推動作用。
在8月19日慶祝達蓋爾公布攝影術50周年的一次宴會上,愛迪生還遇到了法國攝影家埃蒂安尼·朱爾斯·馬雷博士。馬雷博士當時設計了一種電影“攝影槍”,用一塊圓形玻璃片和一個圓形金屬盤,盤上配有快門,使兩個圓形呈相反方向旋轉,用以攝影。後來,愛迪生參觀了馬雷的車間,又在那裏看到了一種顯示相片的裝置。愛迪生對艾爾伯特·史密斯表示:“當時,我立刻意識到馬雷找到了正路。”在返美的大西洋旅途中,愛迪生就畫出了一張他設想的攝影機草圖。在法國期間,法國總統會見了他。
回到西奧蘭治,興高采烈的迪克森前來迎接。迪克森滿懷勝利喜悅地演示了一種電影新裝置,影片中,迪克森本人走向前來,同時,他的聲音也被播放出來:“早安,愛迪生先生,很高興你又回到這裏。我希望這台電影留聲機將使你滿意。”機器在屏幕上投出了影像。
愛迪生開始集中精力試驗條形底片,像在馬雷車間裏見到的那樣,這種底片可以重疊起來。電影的研製工作此時似乎具有兩個稍為不同的目標。迪克森迫不及待地打算搞成大屏幕投影,而愛迪生主張集中研製即將獲得成功的活動電影放映機,即他在1889年已通知專利局的那種用西洋鏡改裝的放映機。這種改裝型的機器內裝一台電動機,可使50英尺長的膠卷從供人們觀看的放大鏡下通過。此後於1891年,愛迪生在美國又申請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專利,但由於沒有在其他地方也提出這一專利申請,而後便為他帶來了嚴重災難。他在繼續改裝放映機的同時,還研究使用屏幕投影的技術。1893年,愛迪生在他的實驗室庭院裏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
隨後,盡管還有疏漏,愛迪生還是及時在美國申請了相關專利。1894年4月14日,阿爾弗雷德·塔特在紐約開辟了第一家活動電影放映機影院,共有十台機器。兩位精明的商人從愛迪生手裏購下放映機,成立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公司,出租這種被當時報紙稱為“魔術師的最新發明”的機器。不出數月,這兩位出租活動電影放映機的兄弟格雷·萊瑟姆和奧特韋·萊瑟姆開始自己動手,試圖將影像投在銀幕上。這樣就可以同時招待大批觀眾。
萊瑟姆兄弟的設想未能獲得愛迪生的支持,然而,萊瑟姆兄弟也沒有理睬愛迪生的態度,堅持幹了下去。他們建起了自己的實驗室,研製出了自己的機器,並於1895年4月21日在紐約為記者們演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望遠顯微兩用鏡”。愛迪生就此對《紐約太陽報》發表談話說:“如果他們把這台根據我的機器改裝的機器展出,還稱之為活動電影放映機,那我不加幹涉,而且對萊瑟姆先生作出的任何改進,我都表示高興。如果他們拿著這台機器在全國招搖過市,並給它起了新的名字,那就是騙局。不管是誰,隻要他這樣做,我就要起訴,因為很早以前我就獲得這種東西的專利書了。”
與此同時,愛迪生意識到了來自銀幕電影的威脅,於是他以慣有的決斷精神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投入了銀幕電影機的生產。愛迪生買下了使膠片製動和啟動更為靈活的托馬斯·阿馬特的凸輪運動專利,解決了投影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他本來不願在自己的電影機中應用別人的創造,但是,為了取得這場賽跑的勝利,他才不得不使用阿馬特的發明。這樣於1896年4月23日愛迪生在紐約的科斯特—拜厄爾的音樂堂進行了他的“放映機”表演。從此,電影製造業就出現了各家公司你追我趕,不斷推陳出新的局麵。促成這點的原因之一,就是1891年愛迪生沒有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申請放映機專利。
這次表演以後,愛迪生繼續研究聲與影的調和問題。這項研究成果的首次表演是新世紀開始之際在奧蘭治鄉村俱樂部舉行的,來客是他的一些鄰居。這些人被告知將看到“電影的一項改進”,當客廳裏架起銀幕時,人們還看不出會有什麼革命性的變化。接著,銀幕上出現一位身穿夜禮服的人舉起了雙手。觀眾看到他的雙唇微動,像是要說話的樣子,聲音立刻傳進了他們的耳朵,而且形與聲配合得天衣無縫。接下去,一位姑娘用小提琴演奏了《安妮·勞莉》,另一女人唱起了《夏天的最後一朵玫瑰》。
這次表演獲得了成功。但是愛迪生最後還是放棄了“有聲電影”的研究,把主要精力轉向了其他項目。與此同時,愛迪生還探索了電影在教育事業方麵的用途。對於攝像機在教育界如何發揮作用,他有過閃光的夢幻,他想以此生動地直接地向人們傳授他們想了解的知識。
90年代初通用電氣公司成立,迫使愛迪生下決心製定創辦粉礦廠的初步計劃。在此之前,他對此事已做過反複斟酌。自從十幾年前愛迪生在長島海灘發現了一片黑沙之後,他就一直在筆記中描繪著這一工程的草圖,思索著建立這種企業的可能性。當時他把黑沙樣品帶回實驗室,在實驗中,他見到細微的黑色沙粒可以被吸附在磁鐵上。這種磁鐵,將設計電報機的愛迪生與設計選礦廠的愛迪生聯係在了一起。
在90年代初,向東海岸煉鋼業提供鐵礦石已出現了障礙,如果使用西部藏量較少品位較高的鐵礦石,就要償付巨額運輸費用;在東部離鋼廠較近的礦山裏,隻能找到低品位礦石,因而在使用之前必須經過耗資甚巨的選礦過程。
1880年,他提出了磁鐵檢礦機專利,這是他在選礦方麵提出的近60種專利中的第一個。次年,他在長島南岸建起了一座試驗廠。然而,一場風暴在幾小時內就把礦石搬了家,工廠因之被拋棄。其後,他又在羅德島建了第二座工廠,該廠生產了1000噸精礦,但仍達不到實際需要的質量標準。從此,愛迪生的興趣冷了幾年,在1889年公司合並以後,他獲得了進行大規模研究的時間和資金,才具備了重返這一領域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