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及其主要內容(1 / 3)

科學發展觀是汲取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關於發展理論的思想精髓,特別是在總結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借鑒當今世界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即可持續發展理論),針對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速增長所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著眼於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新思路、豐富發展新內涵,破解發展所麵臨的新難題,既是麵對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站在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高度,為謀求中華民族長期生存與發展的戰略利益提出的科學發展的思想體係。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在發展認識論上的一次質的飛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主要內容如下:

一、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北京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與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製保障。”《決定》強調“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②在這次會上,中共中央及時地提出了科學的發展觀。

許多理論文章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都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四個方麵:即全麵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1.全麵發展觀

這是“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範疇的認識,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經濟是一個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時,他們也重視人的自由全麵發展,認為社會全麵進步與人的全麵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

任何社會的發展都是以經濟的發展為中心,因為物質發展是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和基礎。馬克思說:“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發達的未開化的民族一樣,必須先保證自己有食物,然後才能去照顧其他事情。”恩格斯說“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置在它的真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後才能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

但是,經濟發展不是人類發展的全部內容。人既是物質實體又是精神主體,既有物質生命又有精神生命,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追求。馬克思說:“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其他活動領域並成為最後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人類發展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麵建設。不是人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經濟需要,不是人的所有需要都可以用經濟手段來滿足。堅持一個中心,但要反對單打一。

1967年,日本把他們的經濟計劃改名為“經濟社會開發計劃”,增加了“社會”二字。1970年,他們又給這個計劃加上一個副標題:“以人性豐富的經濟社會為目標”。1972年,日本的福武直說:“在生產上屬於一流、國民收入和消費屬於二流、住宅和生活環境屬於三流的日本,經濟開發和社會開發的不平衡確已成為問題。現代日本是以舍棄社會開發的方針政策而集中發展經濟,這與近年來的高度經濟發展造成的畸形融合在一起,使矛盾更加擴大了。”當時大平正芳等人主張從重視經濟價值轉向重視文化價值。匈牙利的科爾內說:“寧可要百分點少的較低增長率,也許它低於短期可能達到的最大增長率;但是,讓我們以平衡的方式來實現它,在所有部門、所有地區的寬廣的戰線上向前推進。”這些見解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不能把它理解為生產力水平、國民生產總值決定上層建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完全是由物質文明的發展決定的。

社會的綜合發展是多方麵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恩格斯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曆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裏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曆史鬥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鬥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

經濟係統是社會大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經濟活動正常、合理、有效地進行,需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保證和促進。在許多情況下,經濟發展的動力或阻力來自經濟領域之外,有時這種力量甚至是很強大的。馬克思說:“如果從觀念上考察,那麼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比物質文明更為複雜。在一定條件下,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某些方麵卻可能達到較高水平。馬克思說:“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絕不是同仿佛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這說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並不是完全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我們不能坐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來發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中國家由於現代化起步晚,對“落後就要挨打”有深刻體會,所以常會提出“趕超戰略”,容易急於求成,容易一心隻求經濟快速增長而不顧其他。美國學者稱之為“遲發展效果”。“所謂‘遲發展效果’是指現代化起步晚的國家,由於其起步晚而麵臨的特殊經濟社會條件及其製約作用。應當承認,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傾向,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遲發展效果’”。經濟增長相對於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而言是短效事業,在短期內即可見效。曆史經驗已反複表明,隻埋頭抓經濟,常常適得其反。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點也不能動搖;我們又必須反對唯經濟主義發展觀,堅持全麵發展觀,這是一點兒也不能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