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1 / 3)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總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尤其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盡管這些思路還是輪廓性的,但畢竟“方向已經指明,航道已經開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麵:

一、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對於這個思路可以用“充滿活力”加以概括。這裏講的活力實際上是指發展和創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就是需要和能夠不斷激發發展和創造的社會。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同誌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些重要論斷都是對我們黨執政規律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總結。我們要毫不動搖地、一以貫之地加以堅持。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了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高度,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落腳點是以人為本,重要內容是堅持五個“統籌”。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因此,要牢記我們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國家沒有經曆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充分發展的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是要補發展生產力這一課。因此,我們黨執政,首要的任務就是帶領人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正如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的,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就是要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大國,如何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這是我們曆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殫精竭慮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因此,我們要下氣力使科學發展觀為全黨同誌所真正掌握,並把它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

在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今天講發展不能不講創造。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個社會隻有做到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的活動得到支持、創造的才能得到發揮、創造的成果得到肯定(簡稱“四個創造”),才稱得上是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正因為如此,《決定》把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要十分重視貫徹和落實新型的社會主義勞動觀念(簡稱新型勞動觀)。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並為十六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的新型勞動觀其要點有五:第一,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簡稱“四個尊重”)。這要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的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第二,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第三,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得到保護,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後的標準。應該看他們的財產是怎麼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是怎麼支配和使用的,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第四,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製,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簡稱“兩個一切”)。第五,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從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四個尊重”到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四個創造”,體現了我們黨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認識的深化和拓展。

二、協調好各個階層和方方麵麵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

對於這個思路可以用“公平正義”加以概括。當前,公平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必須明確指出,當前認識公平問題一定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高度重視經濟社會關鍵發展階段出現的問題,正確把握新的曆史條件下人民內部矛盾出現的新特點,協調好各個階層、各個方麵的利益關係,注重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這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本要義。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並逐步推進公平問題的解決。關於公平問題需要把握以下兩點:

第一,要高度重視我國經濟社會的關鍵發展階段在公平方麵出現的問題。我們常說,隻有情況明,才能做到決心大、措施妥。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發展階段。前已述及,根據世界有關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曆史經驗,這既是一個發展黃金期,又是矛盾凸顯期。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已經出現了比較突出或尖銳的問題。對此,既要防止一些人進行人為的炒作,又要克服視而不見、議而不決的官僚主義作風。因為這兩種狀況都會直接影響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二,要深刻理解和全麵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公平和正義方麵的重要思想。為什麼現在要突出地提出這個問題呢?因為這對於統一我們的思想,在實際工作中切實地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思想內容豐富、分析深刻。就公平思想而言有這樣幾個要點:首先,人類千百年來所追求的真正公平“隻有在共產主義製度下才可能實現”。其次,公平的實現程度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決定分配,分配的前提取決於社會可供分配的產品。再次,公平及其實現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是不一樣的。最後,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及其實現有它自身的特點:一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分配的依據隻能是勞動,也就是馬克思講的“按勞分配”。但由於每個人的勞動能力和家庭狀況不盡相同,分配結果必定有所差異。二是機遇和環境是公平的。在這個社會裏最大的公平是階級差別不存在。隻要是有勞動能力的人,社會就會為他們發揮才幹提供平等的條件,也就是馬克思講的“各盡所能”。三是社會調劑。即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成員分配之前必須作必要的扣除。扣除下來的勞動產品用於再分配,包括救濟生活困難的人。

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連馬克思恩格斯所講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都沒有完全達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多年,我國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項事業有了很大進步。但是總的說來,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現階段我們實行的是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裏在分配結果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這是難以避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平隻能是相對的公平。但是,我們一定要把這種分配差距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為此要下決心消除產生收入差距過大的各種不合理的因素,尤其是體製性的因素,同時要引導人們把對公平問題的關注,從對結果公平的關注前移到對環境和條件公平的關注。也就是要通過引導將人們對公平問題的關注點前移。我們所講的“公平前移”也就是指馬克思恩格斯所講的分配的標準、機會和外部環境方麵的公平。這是現階段我們必須做而且也是能夠做到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分配差距拉大事實上又成為影響當前我國社會各階層之間關係和社會心理穩定的重大問題。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