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與將權的衝突和藍玉黨案(1 / 2)

胡惟庸案基本結束後,洪武年間的開國功臣已被殺戮大半,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得到解決。當時全國尚未統一,不少武將仍在南征北戰,馳騁疆場。但隨之而來的是功臣武將驕橫放肆,皇權與將權的矛盾不斷激化,洪武年間的另一大案,常遇春即大將軍藍玉之案便是這種矛盾激化的表現,此案與“胡獄”合稱“胡藍之獄”。

藍玉,安徽定遠人,此人身材高大,麵如重棗,是名將常遇春的妻弟。明史稱讚他“臨敵勇敢,所向皆捷”。他一直跟隨常遇春南征北戰。常遇春多次在太祖麵前誇獎他。太祖也因常遇春的關係,對藍玉非常賞識,很快將他由管軍鎮撫提升為大都督府僉事。此後,藍玉轉戰疆場,屢立戰功,成為徐達、常遇春之後最有才能、最能征善戰的一代名將。

藍玉確實勇略超群,有大將之才,在率兵征戰過程中,又屢立奇功,加上太祖對他另眼看待,他開始自恃有功,驕橫放肆,目無法紀,甚至忘乎所以,竟然不請示太祖就擅自在軍中提拔將校,又蓄養莊奴等數千人,仗勢胡作非為。他強占東昌民田,禦史去查問,藍玉居然捶打驅逐禦史。他還讓家人私買雲南鹽1萬餘引(每引200斤或400斤),進行走私。他率北征軍班師回朝,夜至喜峰關,叩關門,關吏沒有立即開關,藍玉大怒,縱兵毀關而入。明太祖得知後,很是生氣。有人揭發藍玉私通元主妃,元主妃羞愧自盡而死;明太祖曾非常嚴厲地譴責藍玉,可他無絲毫改過之意。明太祖本要封他為梁國公,但因他屢屢違紀,隻好改封為涼國公,並將其過錯鐫刻於鐵券上,以示警告,但他仍不悔改。藍玉入朝見太祖時,太祖賜坐或賜宴,他總是語言傲慢;尤其是他多次在明太祖麵前顯示他在軍中的威風。有一次出征前,藍玉與部下十幾人去向太祖辭行。明太祖打算隻留藍玉一人議事,讓諸將先走,太祖連續三次示意諸將退下,諸將卻毫無反應,這時隻見藍玉舉袖輕輕一揮,諸將立即告退。這一舉動更增加了太祖對藍玉的不滿情緒。

馬皇後和朱標藍玉西征回來後,明太祖已經冊立了皇太孫為自己的接班人,這是國家大事,按慣例要給功臣們加官晉爵。太祖給大將軍藍玉加官太子太傅。後藍玉得知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也加官太子太傅時,心裏很不高興,不願與二人平起平坐,怨恨地說:“叫我做太師,如今又叫別人做太師。”憤憤不平之氣溢於言表。

明太祖對功臣的剪除是做了精心準備的,一旦條件成熟就要大開殺戒。當他大封諸皇子為王到各要地駐守,各種部署就緒之後,朱元璋認為從功臣宿將手中收奪兵權的條件基本成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年僅三十八歲的太子朱標病故,這使六十五歲的朱元璋悲痛欲絕,沉重的打擊使明太祖一下老了許多,培養了幾十年的接班人離他而去,朱氏王朝誰來接班,誰來捍衛?明太祖在悲痛之餘要立即解決這個問題,最終立了年方16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為自己的接班人。皇太孫太年輕,又沒有經驗,如何能駕馭文臣武將呢?這太使明太祖擔心了,為了朱氏一統天下永不變姓,他隻好下決心再次“拔刺”。晚年的朱元璋更加心狠手辣,剪除功臣武將、回收兵權,已勢在必行。問題隻是如何去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藍玉案的發生,也多少摻雜著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因素。藍玉是常遇春的內弟,而常遇春的女兒,又是太子朱標的妃子,故藍玉是地地道道太子妃的親娘舅,因此太子與藍玉關係密切。早年藍玉曾對太子講過這麼一段話:“我看燕王在封國北平,安撫百姓,甚得民心,不少人說他有君王氣度,我怕這話傳到皇上那裏,會影響皇上對殿下的感情。我還聽擅長看風水的人說,燕國有天子氣,望殿下心裏有數。”藍玉又說:“殿下問我,我才說出肺腑之言,還望保守秘密。”後來,燕王知道了他們談話的內容,恨透了藍玉。太子病逝後,一次燕王入朝,太祖問他民間的動態,燕王借機說:“諸公侯多放肆無法度,不除掉他們,將來會出現尾大不掉的禍患。”幾個月後,藍玉之案便發生了。

1393年2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將之逮捕並處決,同時斬滅其族。平時與藍玉關係莫逆的許多將校,也都被定為“逆黨”,落得抄家滅族的下場,軍中的驍勇將領差不多被殺戮殆盡。因藍玉案被殺的功臣宿將有:開國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溫,懷遠侯曹興,東平侯韓勳(韓政之子),全寧侯孫恪(孫興祖之子),沈陽侯察罕,徽先伯桑敬,東莞伯何榮,都督黃輅、湯泉、衛俊、王誠、張政、陶文等,文臣中有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當時因這個案件而被誅殺者竟多達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