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是明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愛國主義者。他一生清正廉明,政績卓著,有“於青天”之譽。土木之變後,他臨危受命,重整朝綱,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使瀕臨覆亡的大明王朝轉危為安。然而,精忠報國的於謙並沒有得到好的歸宿,“奪門之變”後含冤而死,這是於謙的悲劇,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場悲劇!
於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永樂十九年進士,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提督軍務、兵部尚書。於謙1449年,一場突發事變使明王朝瀕於崩潰的邊緣,於謙正是因在這場變亂中力挽狂瀾而名震四海,立下不世之功。這就是“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的緣起要從宦官王振專權說起。王振為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儒士出身,曾為教官。後自行淨身進入皇家內書院,得到明宣宗的賞識,遣往東宮侍奉英宗讀書。明宣宗去世後,即位的英宗年方九歲。朝中大事由先朝重臣主持,王振善於偽裝,“三楊(即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肖等閣臣對此人頗有好感,而年幼的英宗在其恩威並施的訓導下,不免對他畏懼三分,隻呼“先生”而不敢稱其名。後來,“三楊”等重臣因年邁體衰,難以繼續總攬大權,便給王振造成廣植私黨、幹預朝政的機會。一次,英宗大宴群臣,按祖訓,“宦官不得出席朝宴”,沒想到王振在內宮大發雷霆。英宗心驚肉跳,趕忙大開宮門,請他參加,文武百官也起身相迎。王振在朝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明英宗明代宦官獨擅專權,正是從王振開始的。
王振擅權最重要的方式便是控製年幼的英宗,從英宗即位伊始,王振就通過暗中唆使英宗來影響朝政。為了讓朝臣感到其本人的作用,王振時常指使英宗苛責群臣。如兵部尚書王驥奉詔議邊疆之事,因故五日沒有答複,王振就讓英宗召來王驥訓斥道:“卿等欺朕年幼耶?”隨即下令將王驥逮捕入獄。朝中言官為討好王振,經常無端彈劾百官,自公、侯、駙馬及尚書、都禦史以下,無不被彈劾,直至下獄、枷刑、謫戍。王振專權的另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利用錦衣衛的淫威。他任命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同知,王林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對那些不滿其擅權蠹政的官員,就憑空捏造罪名,殘酷迫害,使得文武百官驚恐不已,更有一些趨炎附勢的大臣拚命向其獻媚討好,以避一死。公侯勳戚為保自身,便稱王振為“翁父”。
王振專擅使朝野上下一片烏煙瘴氣,而此時北方邊界的形勢正日益緊張起來。蒙古瓦剌部逐漸強盛,經常向明朝邊境發動襲擊。本來,明朝初年,王振政府在擊潰元朝殘餘勢力之後,曾在北部及西北部設置由少數部族首領管轄的衛所,瓦剌部崛起後,便逐漸向這些衛所發動進攻,而英宗及王振等人反應遲緩,使得瓦剌部占據了北方及西北部大片區域。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太師也先以明朝皇帝失信,不許與之聯姻為由,統率各部向明朝內地大舉進犯。其中也先親率一路人馬進攻明朝“九邊”重鎮大同,結果明朝守軍不敵,雁門關外城堡紛紛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