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以身殉國(1 / 2)

景泰帝自己雖已親王的身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其接班人並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英宗的兒子、他的侄兒朱見深。景帝陵這是在他當皇帝之前就已經立的太子。為了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景泰帝在景泰三年(1452)廢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景泰帝以為父子承傳皇位應該是沒有問題了,由“土木之變”引發的困厄似乎也該煙消雲散了,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不走運的景泰帝卻又遭受了另一場災難。一年多後,新立的太子朱見濟忽然夭折,皇儲之事再次讓景泰帝大傷腦筋。景泰帝隻有這麼一個兒子,再也沒人可以繼立為太子了。本來,在廢朱見深時,有些官員出於維護封建統序的想法,對這件事頗有微詞。現在朱見濟一死,他們又紛紛請求恢複朱見深的太子地位。但是,景泰帝無意傳位給朱見深,對那些官員的請求不予理睬。同時,他更加強了對南宮太上皇朱祁鎮的監視與控製。英宗朱祁鎮好不容易回到北京,但日子並不好過,景泰帝十分擔心其兄奪其皇位,迎回之後,使居南宮,開始了對他實際上的軟禁。景泰帝不許朝臣拜見英宗,也不許英宗與大臣私自往來。在“土木之變”之前,朱祁鎮畢竟已做了14年的皇帝,在瓦剌軍中隻有一年左右的光景,“虎走威猶在”,他對群臣的影響的確是難以忽視的,景泰帝不得不防。

時至景泰八年(1457),朱祁鈺一病不起,東宮太子還未確定,這引起了群臣的焦慮,景泰帝堅持不肯放棄帝位。於謙率文武大臣日日上疏請求盡早定東宮儲位,可景泰帝遲遲不予答複,隻答應正月十七日上朝時定議。此時,朝中以石亨、徐有貞為首的一些不得誌的軍人、政客,還有王振的餘黨、宦官曹吉祥等,企圖利用景泰帝和英宗兄弟間的矛盾,發動宮廷政變。他們一起密謀策劃,要趁景泰帝正在病中,迎英宗朱祁鎮複辟,事成之後,論起迎複之功,自然人人都可加冠晉祿。計議已定,他們就在正月十六日半夜之後,以邊官報警,應加強警備,以防萬一為名,帶兵千人進入皇宮,直奔軟禁英宗的南宮,撞門毀牆,接出英宗,擁至奉天殿升座。當時文武百官正在朝堂等候景泰帝視朝,徐有貞對眾人大呼:“上皇複位矣!”脅迫眾官員進殿賀喜。事出倉猝,眾官員一時摸不著頭腦,十分惶恐,又見大殿上坐的果真是太上皇,隻得列班朝賀。這一場宮廷政變就這樣成功了。曆史上稱它為“奪門之變”,又叫“南宮複辟”。

英宗複辟後,廢景泰帝仍為王,並把這一年改為天順元年,病中的景泰帝被遷到西宮,沒過幾天就死了。也有說是被害死的。至於景泰帝究竟是怎樣死的,成了明史上的一個疑案。景泰帝死後,被以親王的禮儀葬於西山,其妃嬪也被賜死殉葬。

“奪門之變”後,於謙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其實於謙並沒有公開反對英宗複位,但是英宗複出自然要小試牛刀,殺一儆百,以重現往日的威嚴;策劃“奪門之變”的幾個人也想借機證明自己行動的正當,同時震懾文武百官的不滿情緒,於是,於謙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犧牲者。原來,這個策劃南宮複辟的徐有貞就是當年主張遷都的徐理。他因為南遷的建議受到於謙的斥責和眾人的恥笑,名聲不好,才改名為徐有貞。後來,他又要求於謙在景泰帝麵前推薦他當國子監祭酒,但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自然懷恨在心。“奪門之變”後大權在握的徐有貞為雪恥報仇,自然首先從於謙開刀。另一發動政變的頭子石亨本是一個犯罪的軍官,因於謙起用,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了戰功,升了官。德勝門之捷,石亨的功勞不如於謙,事後卻被晉封為侯,他自己心中慚愧,就上疏為於謙請功,並推薦於謙的兒子於冕為千戶。於謙堅辭不受,並上疏說:“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及私恩。且石亨身為大將,不聞舉薦一個幽隱,提拔一個行伍微賤以補軍國,而獨薦臣之子,於公議過得去嗎?臣於軍功,力杜僥幸,決不敢以子濫功。”在這件事上,石亨深恨於謙,並且埋怨於謙約束太嚴,自己不能肆意橫行,內心甚為不滿。石亨的侄兒石彪貪婪橫暴,受到於謙的彈劾,因此,石亨對他更加仇恨,早欲伺機報複。太監曹吉祥也為平日受到製約,不能擅權,對於謙不滿。加上於謙平時約束嚴格,紀律嚴明,不管是什麼人,哪怕是勳臣宿將,隻要違反紀律,均按法處分,因而,一些小人對他既畏懼,又切齒痛恨。故他們群起而攻之,使於謙成為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