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1606-1645),原名鴻基,陝西米脂人,家世業農,父親死後,因家境窮困,他到銀川驛站裏去當馬夫。他待人熱情,驛卒們也很喜歡他。
李自成的家一向擔負代官府收租稅的差使。米脂連年收成不好,農民拿不出租稅。當地有個姓艾的大地主,乘機放高利貸,想在農民身上盤剝。李自成看大家交不起租稅,就自己一個人借了債替大家把稅交了。過了一段時間,姓艾的地主逼李自成還債,李自成還不起,姓艾的就唆使官府把他抓起來打得半死,還鎖上鐐銬,把他放在太陽底下曬,不讓他吃東西。百姓和驛卒向縣官懇求把李自成放在樹蔭下,讓他吃點兒東西,縣官也不答應。這一下把群眾激怒了,大家一哄而上,砸開李自成身上的鐐銬,帶著李自成一起逃出米脂,投奔不沾泥張存孟的起義軍。
李自成從小練就一身好武藝,善於騎射,又有膽略,在義軍中當隊長。崇禎四年(1631),張存孟戰敗降明,李自成毅然率部離去,投奔高迎祥,表現了堅強不屈的英雄氣概。高迎祥是明末農民起義早期的傑出領袖,自稱“闖王”,李自成被他的部下稱“闖將”。
農民起義的形勢風起雲湧,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明朝統治者不斷調兵遣將,瘋狂鎮壓。崇禎七年(1634),明政府任命延綏巡撫陳奇瑜為陝、晉、豫、楚、川五省軍務總督,統一指揮明軍,對起義軍進行大規模的圍剿。陳奇瑜采用窮追不舍、“隨方剿撫”的方針,四麵圍堵農民軍。李自成等所率義軍誤入陝西南部興安境內的車箱峽。此山峽四麵山峰陡立,中間長四十裏,易入難出。山口被敵人壘石封死,又遇大雨,起義軍弓矢盡脫,馬匹餓死過半,處境十分困難。洪承疇李自成等為擺脫困難,假裝向陳奇瑜乞降。陳奇瑜信以為真,“特許八月約降”,決定將起義軍遣返原籍陝北。但起義軍剛出棧道,即不受約束,殺死押送起義軍的明官,攻打州縣,“關中大震”。陳奇瑜因此受到彈劾,其陝西等省軍務總督之職被三邊總督洪承疇所代。
起義軍在陝西重新活躍,明政府決定向陝西調集軍隊圍剿。起義軍除李自成等部留下外,其餘大部分東進湖廣、河南。明廷命洪承疇東出潼關入豫,與山東巡撫朱大典合力圍攻,企圖將農民軍扼殺於中原。為了製訂統一的作戰計劃,打破明軍的“圍剿”,起義軍於崇禎八年(1635)舉行了著名的“滎陽大會”,商討拒敵方略。參加會議的有十三家七十二營的大小首領。當會上出現意見分歧、爭論激烈、得不出個結果的時候,李自成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慷慨激昂地說:“一個人猶可以奮戰,何況我們有十萬大軍,官兵是無能為力的。”接著,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戰略方針。眾首領見發言的是一位年輕的將領,都投以敬佩的目光。大家對他的“分兵定所向”的方略連聲稱好。在這次會議上,潼關李自成初露鋒芒,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