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腔藝術的保護和發展(1 / 2)

天山論劍

作者:張育新

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關於深化文體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作為西部地區具有深厚文化神韻的秦腔藝術來說,在黨的文化體製改革下如何才能得以保護和發展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秦腔藝術

秦腔是我國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它和京劇、昆曲、高腔等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係。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其身上流淌著正宗的炎黃血液,跳動著上下幾千年秦文化的根脈,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西部發展壯大,經曆人民創造而逐漸形成。秦腔最早發源於秦地民間歌舞,並由秦人經過千年演繹而來,其吟唱者以棗木為擊節樂器,以梆子為板,月琴、二胡應之,亦有緊慢,素有梆子腔。秦腔藝術要求演繹者需要以豪放、粗獷的方式表現,正好契合了秦文化粗放、大氣、豪爽、不排外、包容的精神氣質,比較適宜於西北人的吟唱。其演繹者,都具有濃鬱的地方口音(主要是秦地土話),反映了秦地人民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純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和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淒涼情感。由於唱腔的不同,秦腔逐步形成不同流派,並長期受各地方方言和民間音樂的影響,在語音、唱腔、配樂等方麵存有差別,但是在秦人賴以生息繁衍的秦文化在精神實質上具有統一性,並在腔譜、身段、化妝、特技以及語言聲韻等方麵有著基本相同的風格。秦腔創造了我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我國戲曲音樂中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係統的母體。秦腔藝術是相當老的劇種,惜稱中國戲曲的鼻祖,“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這種藝術形式帶動和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政治文明及豐富的地域文化,傳承至今是對在古老文明的獨特見證和再現,具有唯一性,對於西北民族乃至中華民族而言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價值,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可以說,吼秦腔已經成為西部文化不分割的重要文化元素。

二、秦腔藝術生存現狀令人堪憂

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生存環境等因素而走向多遠化的趨勢,經曆幾千年發展的秦腔藝術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其自身的發展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瀕臨消失的危險。以酒泉市為例,現在從事秦腔藝術表演的人員及相關人員的生存狀況差,演職人員工資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額撥款,其餘需要自己來解決;秦腔劇場建築和設施基本沒有,根本不能滿足演出要求,通過演出獲得收入早已無法解決演職人員的生活問題,秦腔劇團的人員青黃不接,老演員退休了,年輕人感到唱秦腔沒有前途,都不願意來,或者有發展前途的留不住,更嚴重的是秦腔劇團的編、導、演、舞、美等主創人才嚴重匱乏,使秦腔藝術發展舉步維艱。造成上述原因:一是物質方麵資金短缺,劇團沒有更多的活動資金,政府資金支持力度不夠,自己掙不了多少錢,沒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演繹消費的更新。二是人才嚴重缺乏,年青人大都不願意學,戲曲院校畢業的學生以學秦腔專業的人更少,很少有人來到西北偏遠地方來發展。三是政府政策上支持不夠或者忽視秦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秦腔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政府對其保護的政策關注度和支持層次較低,對秦腔藝術的重視,特別保障措施還沒有完全形成相應的體係,沒有較為突出的政策引導和鼓勵措施。四是秦腔藝術以傳承和發展的原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導致傳統的秦文化對其影響力和支持力在逐步減弱,受眾中老年化,群眾基礎薄弱,觀眾層次性弱化。五是秦腔本身創新不足,不能在劇本、道具、服飾,演繹、表演技巧等方麵多方借鑒其它劇種,以適應現代人精神生活需求創新表演,這與生存環境變遷和人才的缺乏具有密切關係。六是秦腔藝術的宣傳教育不足,隨著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對秦腔藝術不了解,甚至感到陌生,激不起興趣和審美的享受,越來越不能被人接受和認同,特別是沒有培養出市場意識,使秦腔藝術發展產生了重大的障礙。七是中國文化環境體製的製約和地方文化環境控製缺乏靈活性。以上各種因素相互交織,使得秦腔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的文化元素不斷喪失,出現頻臨消失的境地,鄰人堪憂,如何來拯救傳統的秦腔藝術呢?

三、秦腔藝術的傳承和保護發展

當前黨提出“深化文體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中華民族國粹的戲曲藝術,特別是作為中國戲劇藝術鼻祖的秦腔來說,如何傳承和保護發展,使傳統秦腔戲曲藝術的這朵奇葩更加絢麗奪目,散發出粗獷古樸的神韻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