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生活如細雨,幸福如飲水(1)(2 / 3)

然而,他即位後,喪失了上進心,整天吃喝玩樂,不思上進,親小人,遠賢臣,不理朝政。還常常麵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他的荒政導致李嗣源率兵攻打洛陽,他自己也在混亂中被射死。李嗣源稱帝,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在雍陵。

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也說道:“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讀完上麵的故事,我們發現李存勖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典型例子。當他的父親李克用去世以後,李存勖陷入絕境中,麵對內憂外患的情況,他沒有氣餒,而是在三支箭的鼓勵下,他發動十年戰爭,完成了父親交給他的三件大事,建立了後唐。然而,在安樂的生活中,李存勖卻逐漸喪失了上進心,整天吃喝玩樂,不思上進,親小人,遠賢臣,不理朝政,最後在混亂中被射死。

不管是“溫水煮青蛙”的故事,還是李存勖的故事,它們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所以,我們在安樂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防微杜漸,居安思危。隻有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人生哲理諍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在安樂的生活環境中,千萬不要自以為是,慢慢地喪失鬥誌,而應該學會防微杜漸,居安思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長治久安。

2.苦難是一所大學

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

——梁啟超

著名作家趙美萍曾在《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中說:“苦難其實是最好的大學,隻要你不被它擊倒,你就能成就你自己。”

趙美萍不是憑空說出這句話,而是基於自己的個人經曆。在《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中,她講述了自己一步步從苦難的低穀一路坎坷地走向夢想彼岸的過程,書裏那一個個浸透著汗水與淚水的故事讓讀者一次次動容。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困難,有些人遇到困難時,就不停地抱怨命運不公平,感歎生活不如意。趙美萍之所以寫出了這麼膾炙人口的話,是因為她勇敢地戰勝了困難,從一個隻念完小學的打工妹蛻變成全國著名期刊《知音》的編輯,可以說她的每一步行走都伴著疼痛。

無獨有偶,中國台灣第37屆十大傑出青年賴東進的成長經曆也詮釋了苦難是一所大學的道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

賴東進的家庭可以說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家庭:父親是一個盲人,母親也是一個盲人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外,其他的幾個弟弟妹妹也都是盲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他們沒有好的生活條件,甚至隻能住在亂葬崗的墓穴裏。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沒有放棄生活,而是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種種。

9歲那年,賴東進有幸讀書,源於別人對他父親說的一句話:“如果不讓你的兒子去讀書,將來他長大了還是要跟你一樣做乞丐。”

這句話對父親的打擊很大,因此,父親決定再苦再累也要送他去讀書。由於經濟有限,13歲的姐姐為了能讓他有出頭之日,自願到外打工。

姐姐走後,照顧一家人的重擔就落在了賴東進的身上。他每天既要讀書,又要照顧失明的父母及弟妹,甚至還不得不忍受同學們歧視的目光。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賴東進從來沒有缺過一天課。每天一放學就去討飯,討飯回來就跪著喂父母及弟妹。在這種情況下,他上完了小學、初中。

初中畢業後,賴東進上了一所中專學校。也許上天也憐憫他,他的優良品德受到了一位女子的欣賞,他因此獲得了一份純真的愛情。然而,他們的愛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他未來的丈母娘一開始就阻攔他們:“天底下再也找不出像他家那樣的一窩窩人。”為了阻止女兒跟賴東進交往,她甚至不惜動用暴力,把女兒鎖在家裏,然後用扁擔一次次把來找她女兒的賴東進打回去……

麵對如此沉重的打擊,賴東進並沒有退縮。相反,經過一次次磨難,他開始感恩生活,甚至感謝苦難的命運。因為在他看來,正是苦難給了他磨煉,給了他這樣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甚至感謝他的丈母娘,正是她的扁擔讓他明白要想得到愛情,必須奮鬥、必須有出息……

賴東進通過與磨難相抗爭,他從一個生活在亂葬崗裏的小乞丐變成了中國台灣一家專門生產消防器材公司的廠長,並被選為中國台灣第37屆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