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生活如細雨,幸福如飲水(4)(1 / 3)

魯迅曾說:“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卑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後,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須錢買,而以說錢為非比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裏邊它總還有魚肉還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的故事:

魯迅很看重金錢,他從來都不怕別人說他愛錢。他的日記裏經常寫“錢”,比如,每天收多少錢、花多少錢等。

在魯迅那個年代,社會極端混亂。他們當時發工資是發三折。比如,好幾個月沒發工資了,過中秋節時發三折工資。雖然說發工資,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領到,早來的早領,晚來的就沒有了。因此,魯迅當時是跑著去領的。

魯迅當時雖然稿費挺高,掙得也挺多。但由於很長時間都發不下來,所以,他很關注這件事情,每到發工資時,他都跑去索薪。“索薪”這個詞就在這時候被發明出來的。

有一次發工資時,魯迅也去參加這個“索薪”活動。有一個小報記者在“索薪”活動現場看到了魯迅,於是就報道說:“這個周樹人也去索薪了,而且說是被警察把門牙給打掉了。”

其實,這是製造的一個假新聞。魯迅看見了這個報道,立即寫了一篇文章出來辟謠,說他的門牙並沒有被警察給打掉。

讀完上麵的故事,很多人都不禁提出疑問:大文豪魯迅也這麼世俗?為了一點工資跑著去領。

其實不然,正因為是大文豪,他更需要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隻有這樣,他才能寫出更深刻的文章,才能用文字喚醒更多沉睡的心靈,才能用文字鼓勵英勇誌士拯救我們偉大的民族!

當然,那些沒有錢仍然堅持不懈追求理想的人值得我們尊重,更值得我們佩服。在現今的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那些衣衫襤褸的青年堅持不懈地畫畫、寫作、創作音樂等。他們確實值得我們敬重,但是假如他們的物質條件好一點,也許他們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金錢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但是,它卻在我們的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金錢雖然不能吃,但是,我們餓了卻可以用它買東西吃,出門時可以用它坐車,生病了可以用它看醫生,想親人朋友了可以用它打電話……如果沒有這些錢,那麼我們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將消失殆盡。

縱觀那些成功人士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雖然有的人是白手起家,但是他們也努力地賺夠了第一桶金後靠著錢生錢的方式,才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就連洛克菲勒也不例外。

洛克菲勒是美國最大財團之一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他剛開始進入商界時,經營步履維艱,盡管朝思暮想發財卻苦於無方。

有一天晚上,洛克菲勒從一張報紙上看到一則有關發售發財秘密的書的廣告。看到這則廣告,他興奮不已,將這張報紙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並決定一定要把這本書買回來看看。

第二天一早,洛克菲勒就急急忙忙地去書店買這本書。當他迫不及待把買來的書打開一看時,看見書內隻印有“節儉”二字,這兩個字使他大為失望和生氣。

洛克菲勒回家後,思想十分混亂,委靡不振,幾天食寢難眠。他反複思考著那本“秘書”的“秘密”在哪裏?起初,他認為書店和作者在欺騙讀者,一本書怎麼可能隻有這麼簡單的兩個字,他甚至想指控他們在欺騙讀者。

經過一天的冷靜思索,他越想越覺得書言之有理。如果想發財致富,除了節儉以外,沒有其他的方法了,賺錢從攢錢開始。

這時,洛克菲勒恍然大悟。從那以後,他將每天應該用的錢分開,把剩下的錢儲蓄,同時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計地增加一些收入。這樣堅持了5年,他一共積存下800美元。這也是他賺錢的第一桶金。然後,他用這筆錢來經營煤油,終於成為美國屈指可數的大富豪。

賺錢應該從攢錢開始,隻有攢夠了第一桶金,我們才能用它生出更多的錢來。如果我們不重視錢,也不攢錢,每天都過著身無分文的日子,那麼我們永遠也不會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

所以,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金錢,認識金錢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真正地從心裏重視金錢。同時,又必須注意的是,金錢不是我們人生的全部,我們絕不能把金錢看得高於一切。

人生哲理諍言

很多人都認為那些賺取較多財富的人是因為他比別人更努力。其實,這個觀點並不十分準確,要知道在同樣的環境中,他們之所以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是因為他們重視金錢,努力了解金錢的特點,提高掌控金錢的能力,善用財富,在正確的金錢觀念的引導下,努力更容易獲得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