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論家、政治家。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詩歌三千多篇,修定成305篇,後人稱“詩三百”。孔子用詩歌啟發仁心、陶冶性格。孔子把春秋以前的政治資料整理為《尚書》,增長了人們的曆史知識,並指導古人如何處理政事。《儀禮》與《周禮》《禮記》稱為“三禮”,孔子對西周禮製有深入的研究。孔子認為音樂可以教化人的道德因而編著《樂經》。孔子認為《周易》研究人生哲理,八卦象征著大自然中的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孔子根據魯國曆史記載整理成《春秋》一書,《史記》稱《春秋》“微言大義”,是亂臣賊子畏懼的一部著作。

孔子創立的儒學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也是一種思想、學說,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禮教規範和行為方式。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推崇德義、砥礪倫常,是加強人們道德修養的法寶。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研究孔子的時代已經到來。孔子是中國的,儒學卻是世界的,孔子的儒學思想文化正在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接受和認可,儒家思想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和平、穩定、繁榮、進步的新時代。

孔子弟子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位學生精通六藝,是當時各國的棟梁之才。他們的言行被編著成《論語》,《論語》成為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名著之一。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相繼編纂而成的。它以記錄和對話文體為主,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論語》《中庸》《孟子》《大學》並稱“四書”。《論語》語言精練,含義深刻,被後人視為至理。

孔子提倡的“仁”和“禮”密切相關,在治國方略上,他主張“以德為政”,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這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與禮用之於民,實際上起到了打破傳統禮義不能用之於民的信條,也即打破了貴族與老百姓之間的界線。孔子的“仁”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孔子的“禮”則體現了禮製精神,就是現代社會所說的“秩序”和“製度”。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十分實用的。而“秩序”和“製度”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和現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在悠久的華夏曆史長河中,儒家始終保持著仁愛、和諧的精神特質。它以開放的姿態,包容著不同時代的思想精華,為世界文明的延續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