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間藝人將該曲分解為兩個部分,即《將軍令》和《得勝回營》,以其不同的音樂構成,表現了迎娶出行時人們誌在必得和迎娶回來以後的喜悅情懷。《將軍令》在傳統戲曲中用於“吹台”(幕前曲),也用於擺陣、操演、升帳等場麵的伴奏。迎娶出行時吹奏這一曲牌,借以表現新郎如將軍升帳一樣威武。迎娶回來以後吹奏《得勝回營》是借該曲表現將士得勝歸來的喜悅心情,展現迎人回來的喜慶氣氛。《大擺隊》則是表現迎親隊伍在路途中洋洋自得情懷的曲牌,它具有閑情逸致的情調。若遇村莊,鼓樂要大吹一通,穿村而過,若遇廟堂、溝渠、大樹、大石或在村外經過時,鼓樂要鳴號以驅除邪氣。
催妝饃饃
催妝饃饃是用白麵蒸製的較大一些的饃饃。所謂“催妝”就是催促新娘趕快妝扮的意思。因為人們在婚禮中是依禮而行的,有的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有的則無須語言說明,隻要看到禮儀中的某種代表物,就知道是什麼了。如舊婚禮中用“雁”,就會明白是來提親的。催妝饃饃就是表達趕快妝扮的物品。
催妝饃饃是十個,它的用意是這樁婚姻“十分圓滿”。一般是迎親隊伍來到女家以後,有專門招待他們的房屋,並以小盤和茶酒款待。快到啟程時,男家將催妝饃饃送給女家,女家就知道啟轎的吉時將到,就開始妝扮新娘,準備上轎。
沈榜在他的《宛署雜記》中說:“娶前一日,婚家以席一雄雞二並雜物,往女家,號曰催妝。”此說是指迎娶日期將近,男家派媒人到女家催促趕快準備好嫁妝,即催促新娘梳妝出嫁。這一習俗,一般要多次催促,才能梳妝啟行。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禮異》:“鮮卑風氣所染,而有催妝。”並謂北朝婚禮,夫家領人挾車至女家,高呼:新娘子催出來,至新娘上車始止。從這一習俗來看,“催妝”之俗是由北方的少數民族中形成的禮俗,而要多次催妝後才能啟行,說明女家是不肯輕易讓女兒上轎的。另外,舊禮俗是迎親車仗到達女家稍事休息和用餐以後,男家就要登堂行奠雁之禮,但奠雁禮一般是送一些具有吉慶和會意的禮品,陝北的催妝饃饃就是此意,在迎娶之日是一種禮節性的程序,也不繁瑣。
兒女饃饃
兒女饃饃是用白麵蒸製的,較平常食用的饃饃大,比催妝饃饃小。陝北民間俗信認為,新娘在裝扮時,用兒女饃饃將其圍定,就會使新娘帶來又白又胖的大胖小子,也預示著將來會兒女滿堂。
兒女饃饃有用七個的,此說出自“五男二女,七子團圓”的民間說法。亦有用八個的,此說也是出自民間所謂的“七郎八虎”的說法,更將其附會給宋代名將楊業所生七郎八虎的說法,但楊業的七郎八虎結局不好,人們普遍采用“五男二女,七子團圓”中的七個這一數字。
兒女饃饃與催妝饃饃一樣,都不能空蒸,裏麵要包上棗、核桃等,以兆其中有子。
兒女饃饃在圍過新娘以後還要帶回來,在洞房上頭時再行圍儀。
離母糕
離母糕是由男家送給新娘,再由新娘轉呈給自己的母親,表示女兒就要離開母親了。
離母糕必須是用油炸過的。糕在未經油炸時,可以將其糅合在一起,一經炸製,就再也揉不到一起了。此俗的用意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母親接受了女兒的離母糕後,就希望女兒永遠為人之婦,再無回頭之念,女兒將糕呈送給母親,是表示永遠不忘母親的恩澤。
離母糕用四十八片非常整齊均勻的糕塊。其意是女兒堂堂正正出嫁,規規矩矩做人,將來的日子一定會過得四平八穩,也祝願父母親和家人四時八節步步高。
揣懷錢
揣懷錢是由男家送給新娘的,在出嫁日裝在婚裝的內衣裏,故名“揣懷錢”。
此俗的用意是新娘帶著“財”來的,這樣,就會使婆家財運亨通,財源廣進。
碳、棗、蒜、核桃
新娘在裝扮時,母親將碳、棗、蒜、核桃裝進女兒的衣服裏或填充在箱子裏。此俗的用意是希望女兒到了婆家以後能早(棗)生貴子,並時常盤算(蒜)著娘家人和不時地回來探(碳)望探(碳)望。夫妻和(核桃)睦。
姊妹錢
姊妹錢是由男家交給新娘,再由新娘分贈給兄弟姊妹們。
新娘將姊妹錢分贈給自己的兄弟姊妹以後,表示自己就要離開這個家了,對父母的孝敬也再不同以往了,希望在父母身邊的兄弟姊妹替自己多照料父母,已出嫁的姊妹們也要時常回來孝敬父母。
壓轎童子
傳統婚禮中,迎親的花轎要有人壓轎。舊時,北京的習俗是由娶親太太來壓轎。娶親太太首先在喜房裏給灶君上香以後,用小鏡照轎子,用芝蘭香薰轎子,再往轎裏撒一些桂圓、荔枝、棗、栗子、花生之類的喜果,然後盤腿坐在轎子裏壓轎。有的地方不用壓轎太太,而是用父母雙全的童子來壓轎,取新婚夫婦和合到老,早生貴子的吉利寓意。這種禮俗與求子的習俗有關。福建等地的習俗是用身披桂花紅的童子來壓轎,以此祈求早生貴子。陝北大都采用童子壓轎。即新娘的侄兒或六七歲的小兄弟壓轎。在沒有侄兒或小兄弟時,新郎親自壓轎,這是在新郎不親迎的情況下采取的措施。一般是迎親車仗將行之際,新郎坐在轎內,轎夫抬出村外後,新郎下轎返回,準備迎親事宜。這一習俗既表示了花轎“不空”的壓轎習俗,也體現出陝北傳統婚禮中的新郎不親迎的習俗。
當壓轎童子上轎時,旁邊有人高唱:童子拜觀音,吉祥又如意,一路保平安,鬼邪不近身。
搶花路
無論在出迎還是娶回的路上,若遇別家花轎,就要搶花路。如果是相向的兩乘花轎相遇,搶花路的線路在路的上麵;若遇同一方向的花轎時,就要看轎夫或牲口的強弱,弱者是奔走不過強者的。俗信認為,花路被人搶走,就意味著“福氣”被人搶走了。在這一習俗的影響下,有的迎親隊伍不惜深更半夜啟程,以避免花路被人搶走,有的則為搶花路而發生打架鬥毆行為。
攔門
攔門有兩種。一種是迎親車仗來到女家以後,有講究的並不立即讓車仗進院,而是將院門緊閉,或是以物件攔起來,“不讓進門”。在一番禮儀性的“交涉”以後,才將迎親車仗放進門來。一般的交涉內容是迎親人在外喊叫,說不要誤了時辰,而女家則讓吹鼓手吹奏一些喜慶吉利曲牌,或讓他們唱一些喜歌,來烘托喜慶氣氛。另一種攔門是迎娶新娘回到男家時,村人及鄰友塞路阻攔,不讓車轎進門,在討取吉利的財物後才放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雲:“迎客回到兒家門,從人及兒家人乞覓利市錢物花紅等謂之攔門。”此俗源於唐代的障車。
餓嫁
餓嫁是舊時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流行的一種婚俗。姑娘在出嫁的前幾天,就逐漸開始節食了,到出嫁的前一天,僅吃少量的肉、雞蛋和羹湯。有些地方在結婚的前幾天就隻吃一些棗、幹果之類的食品來充饑,禁止吃煙火之食。此俗的形成有一定原因,即姑娘上轎以後,在前往夫家的路上是不能下轎的,這與我國新娘腳不沾地的舊婚俗有關,所以,節食是避免在路上出恭的唯一辦法。另外,陝北舊婚俗是新娘一旦進入洞房後就不再出來,直至第二天行“拜禮”時才能走出洞房。久而久之,節食就成為一種婚俗。
哭嫁
哭嫁是舊時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漢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流行的婚俗。此俗流行的地區,新娘出嫁時一定要哭,就連母親、家中女眷、女友也陪著哭,不哭反倒被人恥笑和有所非議。到了近代,有些地方還有“不哭不發,越哭越發”的俗語流行。
新娘所哭的內容包括哭歎少女時的歡樂和對新生活的迷茫不安;哭訴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兄嫂弟妹、友伴們平日的和睦相處之情;有的還罵媒人亂斷終身。哭嫁的形式不一,有的如同哭喪,呼天號地;有的以歌代哭,纏綿悲切。母親所哭一般是哭歎女兒日後的艱難處境,哭教女兒在婿家要守婦道家規等。哭的開始,有的是在出嫁的前一天添箱之時開始哭,一直要哭到花轎啟程前往新郎家時,哭嫁才告結束。
廣西防城京族舊時的婚俗將哭嫁稱做“哭朝”,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三天或前七天就開始了,這要由哭嫁的歌唱才能而定。如果是三天的哭朝,第一天哭唱父母的養育之恩,第二天哭唱叔伯兄嫂,感謝他們的教導和幫助,第三日則是哭唱姐妹,感歎他們與自己從小一塊相處之情。
另外,還有哭轎之俗,是在姑娘妝扮已畢,蒙上蓋頭,由舅舅抱著上轎時,開始放聲哭泣,這時,母親也陪著女兒一齊哭。
哭轎是舊俗,因“轎”與“嬌”音近,哭轎也就是哭嬌。表示女兒在家時嬌生慣養,此刻就要離開母親的懷抱了,再也不能在娘麵前撒嬌了。既表示了母女親深,又表示了母親對女兒的依依惜別,女兒對母親的眷戀和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陝北舊俗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還有哭嫁者,現在已很少見到。哭嫁還是哭轎一般是在結婚的前一天,有的在兩三天就開始了,但不是很突出的哭,隻有在上轎時,哭得很厲害。
起轎(啟轎)
傳統婚禮中很講究起轎與落轎,不到吉時是不能起落花轎的,應時而起落就沒有了忌諱。起落轎時還有一個生肖避諱習俗,陝北民間叫做“避相屬”,是陰陽先生根據新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來的,在起落轎時由禮生或總管當眾宣布避諱。起轎時有起轎歌,其詞曰:
乾坤陰陽兩儀成,日月星辰六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