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牢與合巹
上頭以後行“同牢”與“合巹”之儀。同牢與合巹在古代婚禮中是極為重要的禮俗。古人認為,隻有在同牢與合巹之後,才是真正的夫妻和牢靠的夫妻。
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共同吃一份牲牢的意思。牲牢原本是用於祭祀的整牛、整豬、整羊等牲品。用於婚禮中的牲牢並不是指的這些,而是僅指牛肉。為什麼要用牛肉作為牲牢而不用其他肉類呢?因為“牢”字是寶蓋下有一牛字,牛在家就牢,以此來表示“一生牢靠”。夫妻一同吃牛肉,就是“同牢”,同牢也有同心牢靠的寓意在裏麵,說明我國人民對愛情所追求的標準就是既要同心更要牢靠,一生到頭。
行同牢之禮時,新郎麵朝東,新娘麵朝西,共同將一份牛肉食品吃完。
合巹亦稱“交杯”、“合瓢”。《禮記·昏義》中雲:“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酒醑,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其意思是:新郎迎新娘進洞房後,兩人各執一瓢,漱口後共飯,這樣,兩人婚後才會相親相愛。北宋、明、清沿襲此製。如《明史》卷五十五中雲:“皇太子揖妃入,行合巹禮,如中宮儀。”《清史稿》卷八十九中雲:“皇太後率輔臣命婦入宮,賜後母及親屬宴……時加酒,宮中設宴,行合巹禮。”
“巹”指的是一個葫蘆將其分割成兩半後,就成為瓢,合二為一,就是“合巹”,婚俗中借此以表示新郎新娘原本是兩家人,入洞房後,合二而一,成為一家人,從此就會一心一意,就像瓢一樣,嚴絲合縫,不分彼此。
合巹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的齊就有了此俗,不過,那時的合巹所用是“方”,方是食器,兩巹用鎖鎖著,稱為“合巹”。唐代用酒杯稱做“雙杯”。宋代將兩杯用彩線相連,夫妻對飲,稱做“交杯”。飲後擲杯於地,若一仰一合,則象征著陰陽和諧,大吉大利。
同牢與合巹之儀在後世有了很大發展,並將其衍化成諸如吃團圓飯、喝交杯酒等形式。交杯酒又被稱做“交心酒”、“合歡酒”、“合婚酒”、“卯顏酒”等等。後人又根據交杯酒之名衍化了“交臂酒”,即新郎新娘各執一杯,臂膀交錯後飲酒,其用意就是二人手臂相挽,有攜提之義。無論以什麼形式來飲,都與古禮中的合巹一樣,是為了表達男女完婚和相親相愛的心理。
喝交杯的方式很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雲:“用兩盞以彩線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飲訖,擲盞並花冠子於下,盞一仰一合,俗雲大吉,則眾賀喜。”這種方法中的酒杯,一般為木製。現在經常見到的方法是用一根紅繩係住兩隻酒杯的杯柄,夫妻一起舉杯飲酒,同時喝掉自己的一半,然後交換杯子,喝盡杯中之酒。與古禮合巹如出一轍的是飲和合茶,新郎新娘同坐在一條凳子上,新郎把左腳放在新娘的右腿上,新娘也把自己的左腳放在新郎右腿上,新郎左手與新娘右手互相放在肩上,雙方的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方形,放一隻茶杯,夫妻共飲杯中之茶。此俗之義在於茶比酒和而且還香,合飲香茶就是以求和合。吃團圓飯時,讓新郎新娘坐於席首,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陪著吃,一般吃的是饅頭,取“滿口福”之意;丸子,取“團圓”、“圓圓滿滿”之意,吃四喜丸子則是表示“喜喜歡歡”之意。
陝北民間的合巹之儀大都是飲交杯酒,如果新娘不會飲酒時,僅舉杯聞一下即可,再由新郎代飲,飲酒後同吃丸子和饃。此儀中,新娘還將精心繡製的“荷包”交給新郎,取“和睦”之義。
鬧房
鬧房亦稱“鬧洞房”、“吵新房”、“鬧新房”。通常是在婚宴後的晚上進行,至時,親友們聚於新房中與新郎新娘嬉戲,且無禁忌。故而有了“新婚三日無大小”、“越鬧越喜”、“越吵越發”的說法。葛洪的《抱樸子·疾謬》中雲:“俗間有戲婦之法,於稠眾之中,親屬之間,問以醜言,責以慢對,為避鄙黷,不可忍論。”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禮異》中雲“近世娶婦之家,弄新婦”。
鬧房在有些地區則是不分輩分長幼的,這就是“新婚三日無大小”的來曆。但陝北的鬧房習俗是姐夫等爺爺輩、朋友以及其他人都可以觀看。鬧房正為葛洪所雲“問以醜言,責以慢對”,這是鬧的根本。
聽房
聽房是於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就寢以後,人們擠於新房門外,窗外“偷聽”房內響動,引以為樂。此俗早在漢代就已有之。《後漢書·列女傳·袁隗妻》中雲:“帳外聽者為慚,蓋俗之聽房者。”傳說,新婚之夜,新房外有人偷聽。戲言,有利於新婦懷孕得子。
新房內一定不能將燈熄滅,陝北俗信認為,如果將燈吹滅,就會生瞎子或黑娃娃,新郎新娘要說話,如果不說話,就會生啞巴。因此,新房內既要點著燈,也要夫妻間說話或與聽房者戲言之。
陝北舊俗中在聽房時還有用火藥、辣麵等物點著後投入房中,熏新郎新娘,不令其入睡,但不可過分。
婚後禮
婚後禮俗在傳統婚禮中有成婦禮、成婿禮、廟見、認大小、試廚、回門等。
周代的婚禮是在成婚以後的第二天舉行。所謂“婚禮”就是先婚而後禮,無婚則無禮。所以,古代的婚姻就是在昏時成婚,因昏而婚,因之而姻,因姻而禮。我國的“禮”是出自周朝,周以前都是“俗”,所以常以“周禮”為禮,並以周俗而為俗,禮俗的成規是開始於周的,後來人們在周禮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儀禮”、“禮記”等禮儀規則,加上周禮,這三禮就成為我國傳統的禮儀規範原則,被人們所遵循並沿襲下來,至今仍是我國各民族的準則。
成婦禮(謁舅姑)
依周禮所規定的成婦禮,是在成婚後的第二天早上,新婦起床後用香湯沐浴,妝扮停當,以竹器裝盛著棗、栗、薑、桂、幹肉等食品,作為見麵禮來謁見舅姑(公婆)。《儀禮·士昏禮》中雲:“夙興,婦沐浴,糸麗笄算宵,以俟見,質明讚見於舅姑。”謁見時所使用的棗、栗、薑、桂、肉之類的用意,在《周禮·曲禮》中說:“棗、早也,栗、肅也。以棗栗為贄取其早起戰栗,自正也。”象征著新娘在夫家地位低下。但後來人們將這些食品附會了新的意義,即早(棗)離(栗)娘家,將(薑)來富貴(桂),或者是早(棗)離(栗)將(薑)貴(桂)。是取其諧音,肉是富貴的象征。隻有富貴人家才可以常吃肉,所以,陝北舊俗婚禮中男家每次到女家總要帶肉,一則顯得自己富貴,另則是祝願兩家將來都富貴。舊婚禮中有一種先拜後迎娶的婚姻,是一種特殊的婚姻,因此也將這種新娘稱做“拜時婦”,這大概是舊習俗中的“衝喜”或其他原因所決定的婚姻方式。從宋代起,民間就於結婚的當天,在行合巹等禮後,新娘即走出新房,拜見夫家親戚。其次序是:先公婆,次太公太婆(丈夫之祖父母),然後再是其他親戚。長輩們在這時要給新娘見麵錢,新娘也要給小輩見麵錢。有些地方在成婚以後的第三天,新娘才拜見公婆和夫家其他長輩。舊時廣東的某些地區,新娘拜見公婆時,必須膝行。拜見之儀是堂中放一方桌,新娘膝行至桌前,叩首數次,再膝行至方桌後,叩首又數次,如此周而複始,膝行多時,新娘常有不堪其苦而當堂痛哭者。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國的一般禮儀是當新娘向公婆敬獻上棗、栗、薑、桂、肉以後,公婆用一杯陳酒餉慰新婦,新婦答杯後,公婆從西階下堂,新婦從東階下。這一禮俗表示,從此以後,就由新娘代替了主位,公婆成了“客”,新婦應以禮相待公婆這樣的“客人”。這一禮俗在我國古代婚禮中又稱做“箸代”之禮,即“成婦”之禮。如果公婆已經去世,就不行此禮了。但在成婚的三個月後到宗廟行“奠菜”的廟見之禮,也有不論公婆是否在世,都行廟見之禮的。
廟見是在宗廟內,宗廟就是家廟,是供奉祖先靈位的廟堂。廟見是拜謁祖先,表示對祖先的懷念,也是讓祖先認識一下自己家庭新成員的禮俗。廟見是一種禮製,也是中華民族尋根探源,一脈相承的傳統宗族觀念。
古人特別重視婚禮中的“成婦”禮俗,把它看得比“成妻”還重要。成妻是成為人妻,成婦既有成人之妻的禮儀,又有向祖先彙報家族新成員的禮儀,所以是很重要的禮俗。正因為成婦是很重要的禮俗,晉宋以來有新婦三日拜公婆,賓客列觀之俗。唐代在婚後的次日行拜公婆禮,並有拜新郎的尊長及故舊之俗,稱之為“拜客”。後世雖有新婚當日拜公婆的,但次日仍然要行獻茶之禮。可見,此俗雖有變化,但規程是不可改移的。舊時的北京稱這一禮俗為“拜三代”,老百姓則俗稱為“認大小”,就是新娘要辨認和識記丈夫家的長幼三代。這一儀規是首先要拜祖先,俗話說:不拜祖宗,新娘不是一家人。之後,給父母(公婆)等長輩行三叩首禮,平輩隻是一揖而已。但平輩之中唯有向大姑子行叩首禮,這一禮俗被稱為“高見禮”,因為大姑子在家時為父母操了不少心,為父母分擔了許多操勞,理應受到尊重。受禮的長輩們要給新婚夫婦一些珠寶、首飾、衣料、妝品等物作為回禮。
陝北於新婚的第二天行拜公婆及認大小之禮。並於認大小之後行“交鑰匙”之禮。此俗是從成婦之禮衍化而來的,新娘在禮儀結束後,就要“回門”了,這時,新娘將娘家陪來的箱櫥上的鑰匙交給婆婆,婆婆接受鑰匙後給媳婦斟酒作為回禮,並給一些錢。此俗的用意就是婆媳之間以此取得互相信任,來達到和睦相處的目的。
見公婆的儀規是:在婆婆的內堂設酒筵新媳婦行叩首大禮,斟酒向公婆祝福。公公的禮數簡單,隻給媳婦一點見麵禮就行了。媳婦也給公公一點見麵禮,如鞋襪等。婆婆的禮數則較為複雜,婆婆在受禮後,將一個饃掰開,自己吃一半,給兒媳吃一半,此俗之意是雙關用意,即,蒸饃饃得品氣色,進門以後凡做事說話也得品氣色,看眼色行事。蒸饃是一件難事,你能蒸得了嗎?嚐一嚐,就是這個味。後來有人把此衍化為試廚,讓媳婦擀麵,稱做“試刀麵”,看媳婦的手藝如何。有的將這一儀規衍化為“打天橋”,即婆婆將門關著,媳婦要叫一聲媽,婆婆才開門將其放進來。這是試一下媳婦有無孝心,有沒有禮儀規矩。正因為婆婆的禮數多,有時會把那些乖拙的媳婦搞得很尷尬。為了彌補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又產生了許多融洽婆媳關係的民俗禮數,如吃“和睦麵”。
上新墳
上新墳與廟見同屬一禮。因為家廟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木主,是祖先的神靈所在,而“墳”是祖先安息的地方,也叫做“寢宮”。這二者之間是不相同的,所以,新婚之婦要上墳。所謂上新墳是指新娘而言的。新娘上新墳又被稱做“上喜墳”,是因為新婚為禧,新郎新娘於新婚之際在墳前與祖先見麵,就是“喜墳”了。上新墳是在婚後的第三天,新郎陪著新娘來到祖墳前焚燒紙錢奠祭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