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同牢與合巹(2)(1 / 3)

拜人以後,大開婚宴。婚宴中排座次有一定的講究。陝北舊俗中,將老小外家排在第一撥的上席上,其餘則各就客位。婚宴開始前,新郎新娘行“參廚”禮,即帶著煙酒到廚房向廚師表示感謝,然後鳴炮,婚宴開始。未動筷子之前,新郎新娘要到老小外家席上行“拜席口禮”,即在餐桌旁向他們再行跪拜禮,並向長者斟酒致謝。拜席口時,老小外家又要給新郎新娘“喜筵”錢,婚宴正式開始。新郎新娘這時到各桌斟酒致敬。

陝北婚宴以“八碗”為主。所謂八碗,就是由燒肉、酥肉、肘子、羊肉、排骨、丸子、酥雞、燉肉等八個碗組成,外加粉湯。八碗中除燉肉外,不予添補,以燴菜作底墊。有些富裕人家有添加燉肉的,稱為“添席”。但一般是不添的,隻有為老人辦喪事時才有此舉。因為陝北宴席是以八碗為主,故而人們常將吃婚宴稱做“吃八碗”。現在雖然改變了婚宴舊俗,以炒菜為主,但有的人家在炒菜之後,還要上八碗。盡管是一種象征性的,但人們還是以八碗作為吉祥的菜肴來祈求平安,因“八”在陝北民間認為是一個吉祥數,或是人們在婚宴上根本沒有吃到這種完整的八碗,還是以八碗為稱,可見,八碗既是陝北的傳統婚宴,又是吉祥的寓意,已牢牢植根在陝北民眾的心裏。

送親人吃婚宴要根據其路程遠近來安排,不將他們安排在第一撥。如果事主想留住娘家人,無論路程遠近,都將他們安排在第三撥,如果娘家確實想回時,路途近者安排在第三撥,路途遠者,安排在第二撥。

尚禮

婚禮中所送禮金或禮品,應當稱做“尚禮”。尚禮是“禮尚往來”的禮儀之稱。《禮記·曲禮》中雲:“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古今圖書集成·明倫編》卷四十一中雲:“昔人有厭世多事而為之說曰: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人情決無不相往來之理,凡人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聖人憂之,以為上古之時其民施而不望報,中古時施斯有報矣,施而不報禍之所由起也,於是製禮以文之,使民知有往來,柔伏天下好事之心。”《詩經》有“授我以桃,報之以李”之語,被視為禮尚往來的人情饋贈原則。在現在社會交往中,人們依然十分重視這一禮俗。所以,婚喪嫁娶、生辰滿月、社會交往中互相送禮,是一種文化現象。陝北民間將婚事中送禮金稱做“上禮”,就是禮尚往來中尚禮的訛傳,應為“尚禮”。陝北民間有“禮往還舊債”的說法,禮往,就是禮尚往來,舊債就是《詩經》中所說的“授我以桃,報之以李”,桃李無甚相差,所以禮尚往來中的各式禮品與禮金也應是相近的。陝北民間還有一種錯誤說法是將尚禮稱做“記禮”,因記禮與白事中的“祭禮”音近,讓人容易與白事聯係起來。祭禮是對死者祭奠時所送的禮品或禮金。祭禮不是往來的禮金,尚禮則是有往來的,所以應加以區別。

送禮

送禮是應邀(指紅事或慶典)或聞訊(指白喜事)前往做客並攜帶禮品向主家表示心意。

送禮的禮單和接受禮品以後出具的謝帖在舊時是十分考究的。所送禮品一般不直接言明,由一定的代稱來表明,送禮物的數量也是用一定的語言方式載明。

舊時的納彩禮物如漢代,就有合歡、鴛鴦、九子蒲(或墨)雙石、五色絲、長命縷、蒲帶、卷柏、嘉禾、阿膠、幹漆、魚、鹿等。送上這些禮品時,都要附上先鋒讚文,表明這些禮品的象征意義。如,五色絲是表示錦繡前程,阿膠和漆表示新郎和新娘和睦得如膠似漆,而且阿膠是婦女的養身良藥,長命縷表示小兩口能長命百歲,魚是年年有餘,鹿是祿的意思,鴛鴦是永不分離的情侶。在我國民俗中,一般將這些物品根據它們所蘊寓的意義不同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表示吉祥的,如:以羊代“祥”,以鹿代“祿”。第二類是表示夫妻和好的祝吉,如:鳳凰和儷、膠漆和諧、鸞鳳和鳴、鴛鴦相伴等。第三類是象征男性為主的夫婦關係,比如雁候陰陽,就是表示妻子從夫的意思,以蒲草來比喻婦女的柔順,附生在山頂之上,卷柏則是表示婦女屈從於丈夫。第四類是表示德性的,如以舍利獸表示廉而謙,受福獸體現出恭而心慈,烏鴉反哺表示孝順。如此複雜的禮品寓意,對一般人來說,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隨著儀製的簡化,就以羊、雁、黍、稷、稻米、麵等為主要彩禮,這些都是表示小兩口將來有食祿,也是一種實惠的東西。

媒人

陝北將媒人稱做“冰公”。有的地方也稱做“冰人”或“冰斧”。《晉書》中雲:孝廉令狐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說話。有人給令狐策解釋此夢說:你在冰上同冰下的說話,這就是說,你在調和陰陽,調和陰陽就是做媒介。你將會給別人做媒,但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熱情把冰融化了,男女雙方才能成婚。由此看來,說媒是在調和陰陽。我國傳統文化中,把男子比做陽,女子比做陰,調和陰陽就是調和男女。也可以說,在冰上站著,是站在陽的方位,在冰下的則是處在陰的方位。這是陝北將媒人稱做“冰公”的由來。還有將媒人稱做“伐柯人”的,此說出自《詩經·豳風·伐柯》,其中雲:“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這是一種比喻,比喻伐柯就得用斧,娶妻匪媒而不能得到,所以後世將這一比喻用在婚姻中的稱謂,稱媒人為“伐柯人”或“伐斧”。媒人在舊的婚姻關係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而且任務也很多,相親、互換庚帖、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迎親以及迎回新娘以後協助司儀來組織新郎新娘的拜堂,都少不了媒人。媒人在完成上述任務後,也沒用了,所以有“新人入洞房,媒人拋過牆”的俗語。

媒人在說合一樁大媒後,應得到贈與的財物,稱之為“謝媒禮”。是由男家給付,如果是招女婿,則由女家給付。謝媒禮不僅有錢,而且還有雞、鴨、肘子、鞋襪、布料等,俗話說“媒人跑斷腿”,給鞋襪就是他跑腿的禮品。陝北則有俗語說,說好一宗媒,豬頭羊胛子,說不好了就是磨棍碾夾子。現在的媒人都不是職業的,而是親朋好友或其他熱心腸的人來說合,所以,沒有酬金之說,隻是以婚宴禮品來相送。

媒人又稱“媒妁”。周代就有了官媒的規定。《周禮·地官下》:“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舊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認為是金科玉律,天經地義的婚姻,是不可違犯的。周以後對媒人沒有了明確的規定。

官媒是古時由地方官府設置的媒人。《周禮·地官》中有“媒氏”一職負責和登記地方上男女的適時婚配。三國時有“媒官”,元代由地方長官推薦地方上穩重可靠的婦女來擔當媒妁。清代,各地方官遇有發堂擇配之婦女,交充官役的婦女執行男女婚事,稱“官媒”,或各地方官鑒於管轄區內之貧女、婢女,婚嫁困難時,由官府代為媒妁,簡禮予以婚嫁,也稱做“官媒”。

霞帔

霞帔本是道士的一種服飾,因上有雲霞花紋,又是披於肩上的服飾,故名霞帔。《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引《三洞奉道科戒》雲:“大洞法師,元始冠,黃裙紫褐,如上清法,五色雲霞帔。三洞講法師,元始冠,黃褐,九色雲霞帔。”

霞帔後來被演化成為古代婦女的服巾。這種服巾實際是一種“帔子”,形狀像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後,人們因其美如彩霞,所以稱之為霞帔。從宋代開始,正式將它作為一種禮服,並且規定按婦人品級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明代沿襲宋製,將之用做命婦的禮服,並對它的尺寸和紋樣有了比較嚴格的規定。《明會典》中規定:每條霞帔闊“三寸二分,長七尺五寸”。一、二品命婦的霞帔用蹙金繡雲霞翟紋,三、四品命婦用金繡雲霞孔雀紋,五品命婦霞帔用繡雲霞鴛鴦紋,六、七品命婦霞帔用繡雲霞練鵲紋,八、九品命婦霞帔用摘枝團花,不用纏枝花紋。明代以後,逐漸流傳至民間,成為婚娶禮儀中新娘的主要裝飾品。

帔子

帔子又稱“帔帛”,是古代貴婦人的服飾之一。即以羅紗織成披於肩上,盤繞兩臂的披巾。始於秦,盛於魏晉。據《兩儀實錄》稱:“晉永嘉中製絳暈帔子。”到唐代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及寶林、禦婦等披帔。後一直流傳下來,民間也逐漸興用。

帔子作為“霞帔”的前身,在服飾發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並繼而成為一種禮服,為我國民間所重視。

鳳冠

鳳冠是古代貴婦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皇太後、皇太後和皇後的規定服飾。到了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皇後妃嬪們所戴的鳳冠,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翬等飾物。如皇後鳳冠,綴九龍四鳳,皇妃鳳冠綴九翬四鳳等。另一種是外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麵不綴龍鳳,僅綴珠玉、花釵等物,但習慣上也稱它為鳳冠。鳳冠結構精巧,製作複雜,以金絲、銀絲或銅絲先編出圓框,然後在表麵及襯裏各敷一層羅紗,後麵用金絲或竹篾製成六扇舌形“博鬢”,左右分開,每麵三扇。冠上的龍鳳翬鸞等也都用金屬絲做成,然後綴在冠上。冠的兩側一般還插有金鳳釵一對,以便與發髻聯係。另在鳳嘴中銜一串珍珠及以珍珠編成的珠花,下垂至肩。因鳳冠飾物多,分量重,皇後嬪妃們也隻是在行禮時戴用。

民間婚典中新娘所用鳳冠指的是後一種,不綴龍鳳,僅綴珠玉、花釵的鳳冠,但大都連這些也不予綴飾,僅是繡工鳳冠,質地也是用硬布製成,不用金屬絲編製。因鳳冠出現較早,僅是貴婦的禮冠,沒有局限在皇家範圍內,後來雖有皇家規定鳳冠之製,但民間所用與之有區別,所以不避皇家忌諱而稱鳳冠,在民間婚禮中流行至今。

蓋頭

蓋頭是宋代婦女服飾之一。它起源於唐代的冪□,方五尺,以皂羅製成,富貴之家用銷金作裝飾。蓋頭的使用方法是:戴時可直接戴在頭上,遮住麵顏;也可以將其係在冠帽上,擋住風塵飛沙。

蓋頭作為古代舉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飾物是從宋代開始的。在成婚之日,女子以蓋頭蒙住頭麵,由新郎在洞房內為新娘揭開蓋頭後,新娘方可露出臉麵。這一習俗已成為我國婚禮中的一項重要儀注,一直流傳下來為民間所用。但現在已很少使用。

零碎禮俗

陝北婚俗中的零碎禮俗不少。在迎人之時,新郎家除了要帶酒、肉、水果等禮品外,還要帶上半袋麵、半瓶酒、半瓶油,新娘家要將這半袋麵和兩個半瓶添滿。意為添福,是兩家人為小兩口添了一代(袋)福,添了平(瓶)升三級。另有添鹽的習俗,因鹽在舊時是稀有食品,很貴,添鹽就意味著添富貴。麵拿回來後要包兒女餃子,一家人要吃“和睦麵”。添酒是祝願小兩口天長地久,添油是讓小兩口在洞房中添加在油燈裏,讓洞房內通宵明亮,以寓意新娘是精明女子。有坐轎習俗的是將兩個瓶掛在轎上,既有祈求平安的寓意,又攜帶方便,不坐轎的則是由專人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