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鐵拐李(3)(1 / 3)

(何仙姑)年十五,夢神人教食雲母粉,可得輕身,因餌之,誓不嫁。往來山頂,其得如飛。每朝出,暮則持山果歸遺其母。後遂辟穀,言語異常。武後遣使召至闕,中路失之。景龍中白日飛升。

《集仙傳》則說她十三歲時入山采藥,遇純陽仙師,賜之一桃道:“食此盡,他日當飛升。”自是不饑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後屍解。宋代曾敏行在《獨醒雜誌》中說:何仙姑放牧野中,得仙人賜棗而食之,遂絕粒,能前知人事。何仙姑在其少年之時,因食了呂岩等仙人所賜桃或棗以後,便能“洞知人事休咎”,“能逆知禍福”,於是,“鄉人神之,為構樓以居”,“士大夫之好奇者多謁之以問休咎”,“何仙姑”的名字就被叫開了,從此,何仙姑便以女仙的身份幹起女巫的職業來了。

何仙姑的占卜有幾件突出的,據宋李昌齡《樂善錄》所載:“何仙姑在世時,一主簿忽得天書,字不可識。問以仙姑,姑曰:‘天書方:主簿受金十萬,折祿五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載:“狄武襄征南儂出永州,以兵事問之。對曰:‘公必不見賊,賊敗且走。’初未之信。武襄至邕境之歸仁鋪,先鋒與賊戰,賊大敗,智高遁走入大理國。其言有證類如此。閣中有遺像嚐往觀之。”

狄武襄就是北宋名將、樞密使狄青。狄青征廣源州蠻儂智高,並大獲全勝,曆史上確有其事。但請何仙姑占卜一事則不得而知。但曾敏行則親眼見過“閣中有遺像”,是說,狄青將何仙姑像十分尊重地供奉在閣中。

何仙姑究竟是誰的弟子,也有不同說法。據明代陳仁錫的《潛確類書》中說,何仙姑是呂岩所度。《東遊記》第十回、第二十回中則說,何仙姑是鐵拐李、藍采和二人共同度化的。

廣東增城縣城內建有何仙姑廟,在她的家鄉新桂鄉小樓區還建有一座何仙姑的家廟,此廟至今尚存,大門有楹聯曰:

千年履跡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履跡遺丹井”一句是說,何仙姑的父母為何仙姑找了個婆家,並擇定吉日良辰,準備迎娶,但何仙姑不肯嫁人,便悄悄從家門口的水井裏“問仙”去了,去時隻穿了一隻鞋,另一隻繡鞋遺留在井台上。

除了廣東以外,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廣西等地,都有各自的何仙姑和她的仙跡。

傳說,農曆的三月初七是何仙姑的誕日。

曹國舅

曹國舅是八仙傳說中出現最晚的一個,是權貴們在仙界的代表。大概因他的官宦生涯本來就是無趣無味的原因,所以,他的傳說也沒有多少仙趣。

在《神仙通鑒》和《龍圖神斷公案》中有兩則關於他的傳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神仙通鑒》中說:曹國舅是宋仁宗曹皇後的弟弟,故而稱做曹國舅。曹皇後有兩個弟弟,大弟弟叫景休,不關心世間事務,小弟弟叫景植,仗勢欺人,為非作歹,雖然仁宗皇帝勸誡過他,也不見他有改過從善的表現。曹景植有一次不法殺人,被包公嚴辦伏法。這位景休還算有些良心,深深以其弟為恥,便遁跡山林,矢誌修道學仙去了。

一日,鍾離權和呂洞賓兩位仙師問他:“聽說你正在矢誌學道,你學道後所養的是什麼?”曹景休說:“我養的是道。”兩位仙人笑著說:“道在哪裏呢?”景休指著天說:“道在天。”仙人又問:“天又在哪裏呢?”景休指著心。二位仙師笑著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洞悟了道的真義了。”遂授以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煉,不過多久就能成為仙了。

《龍圖神斷公案》裏說,曹國舅是宋仁宗的大國舅,當時有一位廣東潮州府潮陽縣的秀才,名叫袁文正,帶著他的妻子張氏進京趕考。二國舅貪戀張氏姿色,請袁氏夫婦入府,先將袁文正絞死,後脅迫張氏,張氏誓不相從,二國舅便把她監禁起來。袁文正冤魂向包公告狀,包公決心嚴辦。這時,大國舅聽說了二國舅殺人擄妻之事,也知包公要嚴辦此案。大國舅想,此案若被包公查辦必定沒有好結果,就派人告訴二國舅,務必將張氏也除掉,以絕後患。於是,二國舅派人將張氏投入井中。不料,張氏命不該絕,太白金星搭救了她,並化作老人,把張氏引向包府。張氏在途中遇到了大國舅,昏頭昏腦地錯把大國舅認做包公,投狀訴冤。大國舅接了狀子後大驚失色,便以阻攔公務的罪名用鐵鞭擊打張氏。張氏昏厥過去,大國舅以為將她打死了,將屍身擲於垃圾堆裏後回府了。張氏醒後,直奔包公府告狀。包公問明情由後,假裝生病,騙大國舅來包府問候,又安排張氏在大國舅到來之際,喊冤投狀。以此辦法將大國舅監禁起來了。又做假書騙二國舅來府,故技重演,讓張氏訴冤。就這樣,把二國舅也監禁起來了。曹皇後和宋仁宗聽說後親來勸釋,包公堅決不從,把二國舅立即押赴刑場處死了,仁宗見此情況後,立即下詔大赦,大國舅才幸免被殺。大國舅被放回後,自稱他是死裏逃生的,決心痛改前非,便入山修煉去了,後得遇仙人點化,引入仙班。

在後來的八仙形象中,曹國舅不是葛巾野服,一身隱士打扮,而是身著紅官袍,頭戴紗帽,臉上塗著豆腐塊,一副小醜縣官模樣。

佛、菩薩、羅漢

佛是佛陀的簡稱,是梵文的音譯,也譯作“佛馱”、“浮屠”、“浮圖”等。意譯是“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種意義,即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稱,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後一項,隻有佛才是三項俱全的。小乘佛教中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佛教中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恒河沙子。如,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閦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信仰麵很大的還有毗盧佛(大日佛)等。從佛身說,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等。

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翻譯名義集》卷一引僧肇釋:“菩提,佛道名;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引智□釋:“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引法藏釋:“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意謂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覺悟),利益眾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舊譯有始士、開士、高士、大士、聖士、超士、力士、無雙、大聖、法臣等。與聲聞、緣覺並稱為“三乘”。菩薩的修行稱“菩薩行”;其教法以達到佛果為目的,稱“菩薩乘”、“經典稱”、“菩薩藏”;戒律稱“菩薩戒”。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薩有彌勒、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等。大乘僧侶或居士有時也被尊稱為菩薩,如印度大乘佛教學者龍樹、世親等也被稱為菩薩。

聲聞,梵文的意譯,意為聽聞佛陀言教的覺悟者。原指佛在世的弟子,後與緣覺、菩薩二乘相對,為三乘之一。指隻能遵照佛的說教修行,並唯以達到自身解脫為目的出家者。以修學四諦為主,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最終目的達到“灰身滅智”的無餘涅槃。《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又’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