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的思想家對人性的了解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
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闡述人性問題,並做出了積極回答的思想家。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而孟子主張性善論,“人皆有仁、義、禮、智之心”,人之善性僅是一個“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荀子主張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的“好利”、“疾惡”、“好聲色”這是惡的表現。漢代的董仲舒提出了人性的“善質說”。東漢的王充認為人性是變的,“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
唐朝的韓愈在論述人性的同時,引進了與人性有關的“情”。到了宋明時期,程顥和程頤認為“理即性”,“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生之謂性”。明朝的朱熹對此前的人性理論加以概括認為:理反映在人身上便是性,又說“性即理,仁、義、禮、智而已”。他認為,“天地之性渾然至善,其所以有惡是人稟受了氣質之性”,提出“存天理而滅人性”。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人性的認識經曆了由簡到繁,由片麵到全麵,由縱到橫,由裏到外的曲折複雜的漫長的曆史過程。簡單地說,人性是在一定的社會製度和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當然,人性是複雜的,它的內涵也是豐富的:其一,人性是人的自然關係屬性,或曰人的生物的根源。其二,人性是人的社會關係屬性,或曰人的社會屬性,即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其三,人性是人的思維關係屬性,或曰人的精神屬性,也即人對自然、社會、他人、自身等認識的屬性。
那麼,該如何了解人性?
人性是敏感的,它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曆種種的變化和磨煉所養成的屬於自己的東西。人性具有較強的共性,它的普遍性具體到每一個人。對於人性的態度,人們有很多時候一直是欲語還休,猶抱琵琶半遮麵。人總有他不知道的東西,對於人性,很多人隻能看到一個片麵的東西。
因此,這就需要一種理解人性的最好方式。
而寓言無疑是闡述人性最好的載體,它把深刻的道理寓於生動有趣的故事之中,人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領悟到真實的全麵的人性。
通過生動的寓言故事來闡釋人性,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和最有效的工具,通過寓言幫助你認識自己,或者以較輕鬆的方式看待人性,進而獲得各種多角度的人性觀點。
《人性寓言全集》讓你學會把握人性,走向成功。
本書輯錄了精彩簡短的寓言,人性中的方方麵麵在這裏變得淺顯生動,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讓你在閱讀之後無盡回味。還有,每則寓言之後都配以哲理的闡釋,可以幫助你洞見人性的弱點,領悟真實的人性,讓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全麵的生存智慧。
同時,本書是洞悉人性規則的讀本,是為人處世、行走社會的指南。在獨特闡釋人性的同時,將可讀性、趣味性、思想性、哲理性、知識性等融為一爐,讓我們在融會貫通之後獲得成功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