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高校領導幹部退居二線製度的思考(1 / 2)

對高校領導幹部退居二線製度的思考

院校管理

作者:侯建民

摘要:1982年8月,黨中央頒布《關於建立老幹部退休製度的決定》,實施“退居二線”製度,在此製度實施30周年之時,作者根據多年來對高校退居二線幹部工作實際表現的觀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見解,並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校 領導幹部 退居二線 思考

現在幹部人事製度中人們常說的“退居二線”,是指原本在領導崗位上的官員,由於年齡原因(一般年齡是在男58歲,女53歲,具體視各地方各部門而異),上級組織安排年輕人員接替其職務。退居二線後,大部分正常上班,隻不過不再履行領導職務,大多冠以非領導職務的稱謂,有的可以不上班,同樣享受原來的職級待遇。這是幹部製度,也是新老交替的需要,一般適應於科處以上的領導幹部。

退居二線製度是黨和國家幹部製度改革過程中提出的重大舉措,中央提出:為了使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保證我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連續性,保證黨的領導的穩定性,必須用極大的努力,選拔和培養成千上萬的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幹部,使他們參與各級的各種領導工作,得到更多的實際有效的鍛煉,逐步地從老幹部手中接好班。為了保證新老幹部適當交替的順利進行,並使一切將要退下來的老幹部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中央認為,建立老幹部離休退休製度和退居二線製度是必要的。老幹部離休退休和退居二線製度是保障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正常進行和健全發展的一項極其重要的製度,必須立即著手有係統地建立和健全起來,使之經常化,並且嚴格地加以實行。1982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頒布並實施《關於建立老幹部退休製度的決定》(中發[1982]13號),決定提出:建立老幹部離休退休和退居二線的製度,妥善解決新老幹部適當交替的問題,這是一場幹部製度方麵的深刻改革,是關係我們黨的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事業能夠順利實現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

一、高校退居二線領導幹部的現狀

目前在高校,退居二線製度主要實施於處級和科級領導幹部隊伍,如某高校退居二線的年齡界限處級幹部是男58周歲,女53周歲,科級幹部是男55周歲,女50周歲。從退居二線領導幹部的工作狀況來看,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完全退休型。這種類型的人員從領導崗位上退居二線以後,心理失衡,情緒低落,滿腹牢騷,從此工作崗位上蹤影全無,基本遊離於組織活動之外,提前過上了退休的生活。例如,有的憑借一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社會關係在外兼職;有的徹底放鬆自己去周遊世界,觀光遊玩;有的休養賦閑於家,種種花草,抱抱孫子。

2.“推也不動”型。這種類型的幹部稍好於前一種,因為,隔三差五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集體活動能夠積極參加,但上班並非按部就班,工作製度在他們身上已沒有任何約束力,對於安排的任務,要麼慢作為,要麼不作為,基本是推也推不動。

3.“不推不動”型。能夠按時上下班,遵守工作紀律,不吵不鬧,不掙不搶,但在具體工作中絲毫沒有積極性,安排任務基本能夠完成,但不安排他就會繞道行駛,退避三舍,被動應付,敷衍塞責,你不推他就不動。

4.激情不減型。這種幹部從領導崗位上退居二線以後,內心對工作的激情依然不減,不計名利福利得失,能夠自我調整心態和轉換角色,能夠擺正自己位置,服從新任領導的安排,積極參與到團隊的各項工作任務中去。把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智慧貢獻出來,憑借自己對工作的熟悉掌握,積極做好參謀助手,做到領導職務退二線,工作仍在第一線。

以上各類型幹部的種種表現,孰優孰劣是很明確。當然,第四種類型的幹部是最值得稱頌和倡導,前三種類型的幹部顯得相形見絀、黯然失色。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退居二線幹部,都是極為寶貴的人力資源,因為他們多年來身處管理一線,肩挑領導重任,都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工作經驗。如果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是對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對於前三種幹部工作狀態的形成,究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麵的,不僅僅是個別幹部自身修養和素質的問題,也受部門環境的影響,同時對這些幹部的使用和管理製度存有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