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
教育與教學
作者:勾曉瑞
摘要:通過對實踐能力的涵義及構成進行文獻梳理,分析目前本專科在校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即將麵臨的新問題,建議在努力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過程中,注意引導其理解各環節之間的相關關係、端正參與活動的態度、把握好能力培養的方向性;合理安排學生學習及實踐環節,化解學習與實踐之間的矛盾,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實踐氛圍。
關鍵詞: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 大學生 創造性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一、實踐能力的涵義及其構成
1.實踐能力的涵義
實踐能力是人的能動性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物質活動中所具備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個體解決問題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總和。人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靠心理和生理要素共同參與的結果。實踐能力的發展隻能在實踐活動中完成,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綜合性的能力,是人智能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的素質形成的重要基礎。具體而言,大學生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學習、研究、生產勞動、經營管理、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麵的實際工作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活動相結合的動手、動腦綜合能力。相對於認識能力而言,實踐能力既包括大學生在校期間完成教學實踐環節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也包括在校期間借助高校、社會提供的條件或自己與同學合作創造的條件,向社會生產、生活領域拓展以及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所獲得和表現出來的能力。
2.實踐能力的構成
很多學者對實踐能力的構成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綜合起來,實踐能力由“實踐動機因素”、“一般實踐能力因素”、“專項實踐能力因素”和“情境實踐能力因素”共同構成。“實踐動機因素”和“一般實踐能力因素”是不同領域中實踐能力發展的共同基礎,可遷移性很強,一般而言,這兩項因素發展水平較高的個體,有可能在幾個或者多個領域均表現出較高層次的實踐能力。“專項實踐能力因素”決定實踐能力的領域,個體所掌握的“專項實踐能力因素”不同,決定他們實踐能力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情境實踐能力因素”決定同一領域中個體的解決問題能力的差異,隻有在實踐情境中那些總是能表現出高水平的匹配分析力、策劃力和執行力的個體,才能真正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由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各種能力所構成的能力體係。通常由一般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構成。一般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應具備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表達能力、適應環境能力、自學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解決社會和專業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實際操作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記憶分析能力、觀察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專業寫作能力、實驗能力、科研能力、設計能力、發明創造能力等都屬於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範圍。大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是指大學生運用在校期間已經積累的豐富知識,通過自己不斷地探索研究,在頭腦中形成獨創性的思維,獨立地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新問題、攻關新課題的創新能力。(鄧輝等)根據完成一個實踐過程所必須具有的條件,實踐能力的內部構成要素包括實踐興趣、理解力、策劃力、執行力和表達力,它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基本素質。(趙建華)
北京工業大學的李慶豐和趙一夫通過文獻梳理,將學術層麵和實踐層麵的實踐能力結構進行分析比較,形成工程師的基本素質和實踐能力結構緯度,包括數學、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語言及文字交流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合作態度及能力、實驗能力、設計能力、問題能力、工程意識、科學態度及持久的主動學習能力等13項指標。
二、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及分析
1.我國培養模式
從2006年開始,西安文理學院實施“平台+模塊”人才培養方案,“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以學院專題立項的形式開始啟動,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初步構建出一套切合新建本科院校實際、具有自身特色的“3-6-3”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一種思路和探索。
有專家學者認為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必須緊緊依靠第一、二、三課堂,三者缺一不可。基於以上認識構建培養框架如下: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融為一體,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即緊扣第一課堂(課內教學),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啟迪學生創新思維;依托第二課堂(課外活動),實施課外學分製,發展學生個性;發展第三課堂(社會實踐),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適應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2.國外培養模式
國外高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並積累了豐富而有效的實踐經驗。
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上,給學生留有充裕的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許多國家的課程設置遵循“少即多”的原則,減少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給在校學生留有充分的自學、思考和參與實踐的時間。在課堂教學的安排上,教師所占用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半。日本的演習課中,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課題,由個人或組成小組分別進行研究,最後由學生自由報告研究成果。日本大學常常采用討論會的方式進行教學。美國大學的課程類型多種多樣,大都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許多大學的專業課中都含有重要的實驗內容,讓學生在獨立完成實驗過程中提高個人的規劃實施方案的能力。一些高校要求三、四年級的學生必須完成一至一年半的獨立課題與研究計劃。通過這些獨立課題可獲得一定學分並可與畢業設計聯係起來甚至代替畢業設計。美國的一些大學還設置一些條件不充分或者無標準答案的實際問題讓同學們去解決。丹麥的奧爾堡大學大膽地提出並實施了“按課題組織,基於問題”(project-organized problem-based)的開放式教學新概念。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的一些高校采用“基於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教學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