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特色”所在(1 / 3)

西安文理學院 孟英

中共陝西省委黨校 王彥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這個理論體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黨的十七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新命題和新概括,是理論上的一個顯著亮點和突出特點,是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最新概括。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指導地位,必須科學理解“特色”二字的深刻含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在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強烈的時代特色、厚重的曆史特色、鮮明的實踐特色、科學的創新特色和廣博的開放特色,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強調,他們提供的是一般原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不能機械照搬;他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不能停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正是與中國的政治、經濟相適應,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和實際,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切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理論,紮根於當代中國大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曆史和現實的主要特征。中國的國情特點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武裝奪取政權,並采用贖買政策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就是說,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後它的生產力和商品經濟都不發達。資本主義的政治製度可以逾越,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卻不可逾越。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後。必然要經曆一個共產黨領導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階段,其目的是為了推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在“一窮二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礎上開始起步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比一般國家困難得多、艱巨得多、複雜得多。在進行經濟建設的步伐上,既不能慢騰騰,又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堅持一定的高速度,每隔幾年上一個新台階。三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因此,執政黨必須製定適應這個特定階段的方針政策,不能超越這個階段的基本特點。否則,就會犯“左”的錯誤。同時,也不能倒退回去,搞什麼“補資本主義課”。否則,就會犯右的錯誤。實踐已證明,隻有認識這個國情特點,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才能理解和執行現階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防止“左”、右傾向的幹擾。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洋溢著鮮明的民族精神,從舉世無雙的中華民族文化這一博大而深厚的母體之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是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馬克思主義。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鄧小平理論的許多思想和觀點“能夠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尋求到它們的基因,或者說鄧小平理論被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烙印”。“一方麵,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在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中起著重要的建構作用;另一方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又使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得到更新和升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極進取、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風骨,化為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精神動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民為本、民唯邦本,民固邦寧、義利雙修和利民富民的價值觀,德治法治的思想資源,以及“中庸”“和合”的哲學方法論,等等,在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思維中,都有新的運用和闡釋。此外,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恢複和發展,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中國哲學的民族風格;強調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承繼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借用我國傳統的“小康”概念並賦予新的內涵,以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所要達到的階段性目標,都構成了這一理論體係的重要內容。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係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係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所作出的理論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深刻地反映了新時代的新要求,科學地回答了新形勢下的新課題。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製約時代主題的許多因素發生了變化,但和平與發展這個大的時代主題未改變。這樣才會有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才會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創新理論的產生。

“時代特色”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這個理論體係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國際條件下提出和形成的。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這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呼聲,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符合世界曆史發展的大趨勢。二是這個理論體係是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幾十年後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國內條件下提出和形成的。很顯然,這個理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不能形成,隻有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積累了豐富經驗之後才能形成。這個理論反映和適應了當代曆史發展大趨勢。

新時代必然有新的變革實踐,新的變革實踐必然有新的經驗教訓,新的經驗教訓必然有新一代領導人來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新的理論概括必然產生一些新的科學概念。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不斷總結實踐經驗,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這個強國之路,這符合當代中國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初級階段”“加快發展”“每隔幾年上一個新台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國兩製”“科教興國”“依法治國”“政治文明”“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等等,這些新概念,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時代特色。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